李白:將戰船列于上游,如果魏軍進攻位于下游的沙州島,無異于自取敗亡危險。
但曹仁不聽,仍然命令部下進攻沙州島,最終果然被擊敗,魏軍臨陣被溺及被斬者多達千余人。及后因有疫病而撤軍。
曹仁戰后旋即逝世,蔣濟授命為東中郎將,代領曹仁的軍隊。后來又被征召回朝,任為尚書。
黃初六年(225年)冬季,曹丕親自領水陸軍隊到廣陵,臨江閱兵,向東吳炫耀武力。
身為揚州人的蔣濟認為水道會有阻塞,不利行軍,更作《三州論》勸諫。
但曹丕不聽,最終戰船數千都因河道結冰而停滯不能前進。
有人建議將軍隊留在當地屯田駐守,蔣濟又以當地東近大湖、北近淮河,當雨季水漲時容易被東吳軍隊掠奪屯田物資而反對。
曹丕聽從了蔣濟的建議,因而撤離。這時,湖水有點枯竭,曹丕把所有的船都托付給了蔣濟。
戰船本來排列在數百里中,蔣濟讓人鑿了四五條河道,把船聚在了一起,預先做好土墩截斷湖水,讓船前后相接,湖水沖刷,將船只導入淮河中。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駕崩,魏明帝曹叡[rui]繼位,蔣濟被賜爵關內侯。
太和二年(228年),東吳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親筆信給曹休,謊稱受到吳王孫權責難,打算棄吳降魏,大司馬、揚州牧曹休被其所誘,率兵進攻皖城。
蔣濟認為曹休這次深入東吳,與東吳精兵對抗,而且駐守上游的吳將朱然會從后襲擊,建議不要出兵;但曹休還是繼續前進。
及后吳軍在安陸一帶頻繁出沒,蔣濟見吳軍雖然示形于西,實際上卻有東進圍殲曹休之勢,又建議快派援兵援救曹休。
曹叡遂令豫州刺史賈逵率所部東進與曹休合軍一處。不久曹休在石亭被東吳大都督陸遜率九萬余人伏擊,
魏軍戰敗,丟棄大量軍需品后撤,并被吳軍追至夾石,在夾石遇到賈逵的援軍才阻住了吳軍的追擊,不至于全軍覆沒。事后,蔣濟被升遷為中護軍。
中護軍一職雖位不比上卿,但職權頗重,除了在軍中總統諸將,執掌禁衛外,另有負責選任武官的權力。
蔣濟為護軍時,難以止住人們爭先恐后地行賂,于是利用此職權之便大肆謀取私利,故當時民間有歌謠說:
意為軍官想要擔任牙門將這樣的軍職,必須送護軍蔣濟一千匹帛;就算是百人督的這種低級軍官,也需要五百匹帛。
司馬懿夙來與蔣濟關系融洽,有一次他與蔣濟閑談時便以此事相問,蔣濟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解釋,
于是開玩笑說:“洛陽京城中的商品價格貴,少一錢也買不到啊。”遂相對歡笑。
當時,魏朝皇帝為了不大權旁落于朝臣,因此集權獨攬,設立中書省掌管機要,擔任中書監、中書令職位的中書省官員作為皇帝近臣,因為受到信任而大權在握,被稱為“專任”。
“蔣濟上疏魏明帝,大意為:古往今來大臣權力太重則國家就要危亡,帝王和身邊侍臣太過親近則容易受蒙蔽。”
“前朝大臣專權,引發內外動亂。如今陛下親理朝政,大權不輕易授予朝臣,而讓中書近臣掌握國家機要。”
“但左右近侍之臣未必賢于朝中大臣,而便辟逢迎卻是他們所長。”
“陛下要光大武帝、文帝的基業,事事親為,然而即使身為人君也難以獨攬天下所有事務,始終還要賢臣的輔佐,”
“所以應該挑選品行優秀的賢良為官,不應使圣明之朝有專權的近臣官吏挾制內外。”
“魏明帝下詔嘉獎,詔曰:剛直的大臣,是君王所倚仗的。”
“蔣濟文武全才,做事勤勉,盡心盡力,每有軍國大事,總有奏議,忠誠奮發,我十分看重他。”
“蔣濟遷為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
“太和六年(232年),曹叡遣殤夷將軍田豫循海路、幽州刺史王雄循陸路,一起進攻盤踞遼東的公孫淵,蔣濟卻認為”
“但凡不是意欲吞并本朝的敵國,不是反叛本朝的臣子,都不宜隨便征伐。如果攻而不克,是逼其為反賊。”
“所以說‘虎狼當路,不治狐貍。先除大害,小害自已’。”
“就算攻克其地,他的百姓不足以強國,他的財產不足以富國,若一旦失敗,卻又徒招公孫淵的怨恨。”
“曹叡不聽,還是派田豫等進攻,最后確實沒有太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