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即使為子孫計,也不應把自己放在危險的位子上啊。
伊尹放太甲、周公輔成王,伊尹、周公都是身在相位而代天子執政。
董昭在這里提醒曹操,如今的形勢,和伊尹、周公之時相似,
如果你現在不趁機名正言順地把住大權,奠定基業,稱公稱王建立藩衛,就有可能成為被攻擊的對象,那樣就是想自保也不可能了。
董昭末了還不忘自我宣傳一番:昭受丞相大恩,無以為報,我是為了丞相您,不敢不言啊。
可知曹操早就擔心一旦兵權離手,就會禍及全族,就知道董昭這話可謂“定向打擊”,曹操想拒絕都難。
果然,曹操聽了這話,就堅定了稱公稱王的決心,終也得償所愿。
從這個意義上說,董昭實在是曹魏建國的苐一功臣。
當然,從此時起,荀彧與董昭,也與曹操走上了異途,這也是荀彧后來自殺的根源。
建安二十四年,關公圍曹仁于樊城,孫權派使者來說,要背刺關公,要求對此計劃保密。
曹操咨詢眾臣該怎么回復孫權,多數人都認為應當嚴格保密,董昭卻說:
軍事上的事,應合于權變。這件事,我們可以表面上答應孫權,但實際上把計劃故意泄露出去。
這樣關羽聽到消息,就會退兵自衛,樊城自然可解,我們還可坐山觀虎斗。
此外,把此計劃泄露出去,樊城內守軍聽到也會增加士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這又是一條歹毒而讓人無法拒絕的計劃。曹操于是令前往救援的徐晃,把孫權來信綁在箭上分射關公營中和城內,終導致關公敗亡。
曹丕即魏王后,以董昭為將作大匠。
及曹丕稱帝,任董昭為大鴻臚,進封右鄉侯。
大鴻臚掌管諸侯及藩屬事務,位次九卿。文帝黃初二年,董昭又升為侍中。
次年,征東大將軍曹休駐軍洞浦口,上表平定江南。
曹丕親到宛城,征南大將軍夏侯尚想要進駐江中陸地,制作浮橋,以便南北運糧方便。
隨同出征的董昭卻說,孤軍深入,且只有一條路可以進退,實乃兵家所忌。
如果敵人攻擊浮橋,我們稍有疏忽,將可能全軍覆沒啊。
況且如果江水暴漲,駐在那里的人如何退卻
曹丕一聽,立刻命令夏侯尚退出。
吳軍果兵分兩路進擊,江中魏軍一時潰散,將軍石建、高遷僅以身免。
而魏軍退后十余天,長江水漲,江中陸地頓時淹沒。曹丕因此夸董昭有張良、陳平之智。
三國中魏謀士群體中,被評價有良平之智的,除了荀攸、賈詡,董昭又是一個。
明帝太和四年,董昭代行司徒事,兩年后,正式官拜司徒。
董昭終于位列三公,做到了人臣之及。
董昭為司徒,上言勸諫明帝去除華偽,明帝于是罷免了諸葛誕、鄧飏等人。
明帝青龍四年,董昭去世,年八十一,謚曰定侯。
董昭與程昱、郭嘉并為一傳,其一生功績不下二荀,但其人在世,名聲即不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