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軍隊接連取得勝利,占領大片吳國土地,最終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
龍驤將軍王濬率領晉軍攻至吳國首都建鄴(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北的石頭城(一座軍事要塞,位于秦淮河與長江交匯處,今南京市鼓樓區),
孫皓向晉軍投降,至此吳國滅亡,之后晉國廢除了當地的苛政,并救濟老弱及貧困的人,吳國百姓因此樂于接受晉朝統治。
司馬炎通過對吳國的戰爭,吞并吳國下轄的四個州,獲得人口二百二十萬人,
至此在司馬炎領導下的晉朝暫時結束了自漢末以來的戰亂局面,再次統一了中國。
司馬炎確立的太子司馬衷智力存在缺陷,其他兒子也都或年幼或平庸,
而此時已是齊王的司馬攸名望很高且同樣具有繼承帝位的法統,因此太子的地位并不穩固。
早在咸寧元年(公元275年)時洛陽爆發瘟疫,司馬炎也染病以至于無法接受朝見,這時朝中大臣便希望司馬炎去世后將帝位傳給司馬攸。
其中河南尹夏侯和向朝中重臣賈充進言迎立更有賢能的人為繼承人,賈充猶豫并未表態,司馬炎得知后很不高興,之后便奪去了二人的實權。
尚書張華更是直言繼承人應當為司馬攸,司馬炎聽后便將其外放貶出中央。
后來司馬炎身邊的中書監荀勖和侍中馮紞因與司馬攸關系不和,向司馬炎表示朝廷百官都心向司馬攸,太子將來必然無法順利繼位。
司馬炎便下決心消減司馬攸的名望,之后采納馮紞的建議,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加封司馬攸為大司馬、都督青州諸軍事,
通過此舉表面上為司馬攸提升了官職,實則將其調任到封國中遠離中央,從而減弱其勢力。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司馬炎繼續下詔書催促司馬攸前往封國。司馬攸知道自己受到陷害,于是憂憤成疾,乞求留在國都看守皇陵,但司馬炎予以拒絕。
之后司馬炎派御醫治療司馬攸,御醫迎合司馬炎的心意都表示司馬攸沒病,
于是司馬炎繼續催促病情加重的司馬攸啟程,司馬攸便勉強辭行,強撐病體啟程,兩天后病死,
“至此司馬攸本人去世,不支持太子的大臣也被司馬炎進行打擊,太子司馬衷的地位得以穩固,使得后來司馬炎去世后晉朝權力平穩過渡。”
“自太康元年滅亡吳國后的十數年里,晉國國內外沒再出現較大的叛亂或軍事沖突”
“國內經濟得以充分恢復,司馬炎也進行了農業改革、同時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復農業,使得國內生產出現繁榮景象。”
“此時期晉國國內人口增長速度也很快,僅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時晉國國內戶口便從統一全國時的二百四十五萬戶增長至三百七十七萬戶。”
“經司馬炎改革后,太康年間的賦稅比較平均,國家沒有多少大事發生”
“因而人人能夠安居樂業,出現小康的局面,社會繁榮以至牛馬遍野、外戶不閉,”
“甚至傳出了天下無窮人的諺語,這一段社會經濟高度增長、繁榮的時期也被后世稱為“太康之治”。”
“此外上百個晉國四方的少數民族部落也在數年里先后向司馬炎表示歸順,而司馬炎也繼續派兵擊敗不服從晉朝的鮮卑族人,”
“最終于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迫使遼東慕容部鮮卑的首領慕容廆歸降。”
“司馬炎執政后期,國內矛盾逐漸顯現出來,其本人自平定吳國之后便開始逐漸懈怠,較即位初期更加注重享樂,在擴充后宮的同時也沉浸于宴飲游樂之中。”
“朝政上司馬炎寵信皇后的父親侍中楊駿等人,晉朝開始出現貴族、外戚專權的現象。”
“而政治制度上司馬炎繼承了曹魏的政策,采取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大族長期壟斷高級官員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