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保持四萬人屯田戍邊,六七年時間就能積聚足夠十萬軍隊吃五年的糧食;憑借這些積蓄進攻孫吳,無往而不勝。
司馬懿完全采納了鄧艾的建議。正始二年(公元241年),朝廷開始挖掘和拓寬漕渠,每當東南有戰事發生,
大軍出動,就可以乘船順流而下,直達長江、淮河一帶,不僅灌溉農田儲積起糧食,而且消除了水害,這些都是出自鄧艾的建議。
后來鄧艾又出任征西將軍郭淮的參軍,升任南安郡太守。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鄧艾與郭淮一起抵御蜀將姜維北伐入侵。
姜維退走,郭淮打算趁勢向西襲擊羌人住地。鄧艾建議,敵軍雖然撤退,但應該分兵防備,郭淮于是命鄧艾駐守白水北岸。
三天后,姜維果然派廖化從白水南岸向鄧艾營地逼近后扎營。鄧艾認為,廖化的軍隊只是為了牽制自己,姜維本意是要襲擊洮城。
鄧艾立即在當晚悄悄領兵回守洮城,姜維果然渡過白水發起偷襲,鄧艾據城堅守,才得以免遭失敗。
戰后,鄧艾獲賜爵關內侯,加授討寇將軍;不久,又升任城陽郡太守。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并州境內的匈奴左賢王劉豹合并當地的匈奴部眾,鄧艾上奏朝廷,認為匈奴人不講道義,強大時就侵犯邊境,衰弱時就歸附朝廷。
如今左賢王劉豹聲勢壯大,應該加以防備,從內部分化削弱匈奴人的勢力,可以賜與劉豹的兒子顯赫的官職,令其駐守雁門郡。
讓匈奴人離開駐地,對他們過去的功勞加以封賞,這才是安定邊疆的計策。
鄧艾又建議,將在內地與漢族百姓雜居的羌人、胡人遷居到邊境地區。
當時司馬懿已經去世,大將軍司馬師輔佐朝政,對鄧艾的建議多有采納。
后來鄧艾調任汝南郡太守,鄧艾派人尋找曾經資助他的同郡長者,得知長者已經去世;
鄧艾于是派人到其墓前祭祀,又贈送他的家人一批厚禮,舉薦他的兒子擔任郡吏。
鄧艾在任期間,大力開墾荒野,軍民豐衣足食。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吳國太傅諸葛恪率領大軍進攻合肥新城,未能攻克,敵軍退回。
鄧艾對司馬師斷言,孫權去世,文武大臣對吳國新君并不忠心擁護,吳國世家大族擁兵自重;
諸葛恪剛剛主持朝政,缺乏威信,他不考慮如何安撫朝臣以穩定局面,反而妄自用兵,以傾國之力攻打合肥新城失敗,死者數萬,狼狽而歸,可謂自取滅亡。
“諸葛恪班師回朝,招致吳國宗室怨恨,果然被殺。”
“鄧艾升任兗州刺史,加授振威將軍。他又上奏朝廷,提出發展農業和堅強備戰;”
“只有國家富裕,軍隊才會強盛;軍隊強盛,作戰才能取勝;而農業是這一切的根本。”
“鄧艾建議朝廷設立爵位,獎賞那些努力發展工業,為國家積蓄財富的官員;”
“將官員的政績考核,集中在積儲糧食使百姓富裕上面,還能斷絕官員之間的人事請托,拉幫結派。”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黜少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晉封鄧艾為方城亭侯。”
“次年正月,鎮東大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舉兵反叛,派使者致書鄧艾,想聯合鄧艾討伐司馬師。”
“鄧艾斬殺其使者,率領大家日夜兼程進軍討伐,直奔樂嘉城,建造浮橋。”
“司馬師隨后趕到,大軍占據樂嘉城;文欽率軍前來攻打,被擊敗于城下;鄧艾率軍乘勝追擊到丘頭,文欽只好逃奔到孫吳。”
“孫吳大將軍孫峻等人率軍入侵,號稱大軍十萬,即將渡過長江。”
“鎮東將軍諸葛誕派遣鄧艾據守肥水北岸,鄧艾認為駐地距離敵軍太遠,而且不是要害之地,”
“于是自行決定轉移到附亭駐扎,并派遣泰山郡太守諸葛緒等人在黎漿(今安徽壽縣東南)阻擊吳國軍隊,擊退敵軍。”
“這一年,鄧艾被任命為長水校尉;又因為擊潰文欽有功,被封為方城鄉侯,代理安西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