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字士載,義陽郡棘陽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將領。
鄧艾少孤,家世清貧;正始元年(240年),鄧艾奉命督辦臨潁、陳州、項城、壽春的屯田
后來擔任典農中郎將部屬,入朝拜見太尉司馬懿,被聘任為幕僚,升任尚書郎;
不久出任征西將軍郭淮參軍,升任南安郡太守。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鄧艾與郭淮擊敗蜀將姜維進攻,獲封關內侯,升任討寇將軍、城陽郡太守;
此后又調任汝南郡太守,升任兗州刺史,加授振威將軍。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馬師改立曹髦為帝,晉封鄧艾為方城亭侯;”
“鄧艾率軍隨司馬師平定毌丘儉與文欽叛亂;吳將孫峻率軍入侵,鄧艾打退敵軍,因功升任長水校尉,晉爵方城鄉侯。”
“蜀將姜維率軍入侵,鄧艾率軍解救雍州刺史王經,代行安西將軍職權,假節,兼任護東羌校尉。”
“此后,鄧艾多次打退姜維進攻,升任鎮西將軍,晉封鄧侯;不久又升任征西將軍。”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同年十月,鄧艾偷渡陰平(今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攻占江油(今四川平武縣南壩鎮);”
“擊敗蜀將諸葛瞻,兵臨成都城下,蜀國后主劉禪率眾投降。”
“鄧艾以皇帝名義任命官員,安定秩序,又在綿竹修筑高臺,彰顯戰功。”
“同年十二月,朝廷下詔嘉獎,擢升鄧艾為太尉,封邑二萬戶。”
“鎮西將軍鐘會嫉妒鄧艾功勛,誣其謀反。次年正月,朝廷詔命收押鄧艾父子;”
“鐘會率軍進入成都,將鄧艾父子押送回京,途中鄧艾父子被殺;”
“鄧艾死后,子孫被誅或流放。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晉武帝司馬炎下詔為鄧艾平反。”
“鄧艾伐滅蜀國,此舉為抗衡東吳、安固東南邊陲、統一魏晉大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功勛卓著,”
“魏帝曹髦稱他“籌畫有方,忠勇奮發”,魏末帝曹奐將他與白起、韓信、周亞夫等名將相提并論。”
“鄧艾善于用兵,勇謀兼備,后世如晉朝史家陳壽、明末學者黃道周、近代學者盧弼等都稱贊鄧艾偷渡陰平,出奇制勝,且心懷忠義,為其遭到冤殺而惋惜。”
“但晉朝大臣唐彬認為鄧艾心胸狹隘,輕慢將士;北宋學者何去非則認為鄧艾用兵弄險,成功只是僥幸。”
“鄧艾帶領民眾先后修成了廣曹渠、百尺渠。渠通潁水、淮水,澆灌了二萬頃田地,溝通了三百余里水運大道。”
“鄧艾是義陽郡棘陽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從小喪父。曹操攻破荊州時,鄧艾遷居汝南郡,為當地農民牧牛。”
“十二歲時,鄧艾隨母親遷居潁川郡,因讀已故太丘縣長陳寔墓前碑文“文為世范,行為士則”而改名鄧范,字士則。”
“后來因為宗族中已有同名,因此改名鄧艾,字士載。”
“鄧艾被舉薦為都尉學士,因為口吃,不得為官,只能擔任小吏。”
“鄧艾因為家貧,得到同郡長者資助,鄧艾當初卻不向資助他的長者道謝;””
“鄧艾每次看到高山大湖,就用手比畫應該在何處安營扎寨,時人都嘲笑他。”
“后來鄧艾擔任典農中郎將部屬,得以入朝拜見太尉司馬懿;”
“司馬懿見到鄧艾稱奇,聘任他為幕僚,后來又升任尚書郎。”
“當時曹魏打算大量開墾田地,積蓄糧食作為滅吳的物資,于是派遣鄧艾到陳縣、項縣以東至壽春縣一帶進行巡察。”
“鄧艾考察后認為這一地區雖然土壤肥沃但缺水,應該開挖河道,引水灌溉,為此還寫了一篇《濟河論》來闡明主張。”
李白:鄧艾還提出在陳縣、上蔡縣等地屯田,在淮河以北屯兵二萬人,淮河以南屯兵三萬人,按照十分之二比例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