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鴦本名為文俶,字次騫,小名為鴦,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魏末晉初名將,曹魏前將軍、揚州刺史文欽之子。
文鴦膽色、力氣超越常人,勇冠三軍。
正元二年(255年),因大將軍司馬師廢黜魏帝曹芳,改立曹髦為帝,文鴦隨父揚州刺史文欽和鎮東大將軍毌丘儉舉兵起事,曾率部夜襲司馬師,兵敗后跟隨其父文欽投奔吳國。
甘露二年(257年),魏國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起兵反抗司馬昭,文鴦隨文欽率部支援諸葛誕,
后因諸葛誕殺死文欽,文鴦與其弟文虎只身投靠大將軍司馬昭,被赦免死罪,受封為關內侯。
“西晉建立后,晉升為平虜護軍,后于咸寧三年(277年),都督涼、秦、雍諸軍大破鮮卑首領樹機能,后升遷為東夷校尉,因事免官。”
“永平元年(291年)三月,為諸葛誕外孫、東安郡王司馬繇陷害,遭到誅殺,并夷滅三族。”
“文鴦勇氣和膽量超越常人;晉朝史學家傅暢在《晉諸公贊》也評價文鴦,認為他平定西北涼州的戰亂,成為天下聞名的名將。”
“文鴦本名為文俶,字次騫,小名為鴦,是曹魏前將軍、揚州刺史文欽的中子,為沛國譙縣人。”
“因與曹爽為同鄉,文欽得到曹爽的厚待。”
“高平陵政變后,曹爽被誅殺,曹魏朝廷為安定文欽將其提升為前將軍,后取代諸葛誕成為揚州刺史,但文欽經常憂懼,后與毌丘儉共同謀畫。”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因大將軍司馬師廢黜魏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文鴦追隨其父文欽,與鎮東大將軍毌丘儉共同舉兵勤王,假傳太后詔令將檄文傳遞到州郡中。”
“二月,文鴦跟隨文欽、毌丘儉統帥六萬大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后大將軍司馬師統率十余萬大軍前去征討文欽和毌丘儉的軍隊。”
“大將軍司馬師率部屯兵汝陽(今河南汝陽),并派遣諸葛誕率部攻向壽春(今安徽壽縣),征東將軍胡遵率部阻斷文欽等人的退路,全軍奉行堅壁勿戰的策略。”
“后司馬師派遣競州刺史鄧艾屯兵樂嘉(今河南項城),采用示敵以弱之計引誘文欽前來攻打,文欽果然上當,率領文鴦等人偷襲鄧艾,卻意外遇到司馬師率部暗中抵達樂嘉。”
“十八歲的文鴦,認為情況尚未確定,如果登上城樓鳴鼓進攻,一擊可以大破敵軍。”
“于是文欽將軍隊分成兩隊,趁夜偷襲夾擊司馬師等人。”
“文鴦率部率先發動偷襲,并且大聲呼喊司馬師,聲音響徹整個軍營。”
“司馬師因有眼疾,當時正被醫師割除眼睛上的肉瘤,文鴦的突然出現,司馬師十分震驚,眼睛從肉瘤瘡口中迸出。”
“因擔心軍心恐慌,司馬師以被蒙頭,并忍痛咬斷被頭。”
“文鴦連續三次敲響戰鼓,主帥文欽都未能率部前來匯合,于是天亮后文鴦知道司馬師軍隊兵強馬壯,于是率部向東撤退。”
“司馬師認為文欽已經撤走,于是派遣部將前去追擊。”
“文欽率部將要撤退,文鴦認為不能先挫敗司馬師軍隊的氣勢,是無法安然退走的。”
“于是親率十余名精銳騎兵沖向敵陣,所向披靡,司馬師的部將無人可擋,文鴦安然撤走。”
“司馬師率部擊退了文欽、文鴦父子,但因為病情加重,于是讓其弟司馬昭負責統率全軍,”
“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司馬師便病逝于許昌,文鴦的偷襲,間接導致了司馬師的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