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充(公元217年—公元282年),字公閭,平陽郡襄陵縣(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魏晉時期大臣,參與策劃司馬氏篡魏,是西晉開國功臣。
賈充是曹魏重臣賈逵的兒子,在曹魏時期曾擔任大將軍府司馬、廷尉等職,是司馬氏的親信。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賈充指使將領成濟殺掉魏帝曹髦,參與謀畫以晉代魏;
曹魏咸熙二年十二月(公元266年2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稱晉武帝,建立晉朝,
賈充擁立有功,先后升任車騎將軍、散騎常侍、尚書仆射等職,深受晉武帝司馬炎寵信,此后累遷司空、太尉,封爵為魯郡公。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到泰始三年(公元267年),賈充受司馬昭之命,領銜修撰了晉律。”
“晉武帝咸寧五年(公元279年),賈充被任命為大都督,假黃鉞,統率大軍伐滅吳國,徹底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
“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四月,賈充去世,終年六十六歲,死后被追贈為太宰,追謚為武公。”
“唐朝宰相房玄齡在《晉書》中總結史家評價,認為賈充本質上只是個阿諛小人,才能平庸,只因見勢依附于司馬氏而暫時得勢,賈充悖逆弒君,又推脫伐吳,對于魏晉兩朝來說,他都是罪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認為賈充之所以阻止伐吳大業,只因伐吳是羊祜所提出,”
“杜預所推進,不能成為他的首要功勞;而賈充本人的野心藏匿頗深。”
“賈充的父親賈逵曾擔任曹魏時期的豫州刺史,封爵陽里亭侯。”
“賈逵晚年生下賈充,賈充年少時,賈逵就去世了,賈充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賈充成年后步入仕途,被任命為尚書郎,后來又升遷至黃門侍郎、汲郡典農中郎將。”
“曹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賈充作為大將軍府參軍。”
“同年,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舉兵反叛,率軍向西推進到項縣(今河南省沈丘縣槐店回族鎮西郊),賈充隨大將軍司馬師率領大軍平叛。”
“毌丘儉、文欽戰敗之際,恰逢司馬師病重提前返回許昌,將賈充留下監管軍事。”
“后來叛亂平定,賈充因功增加封邑三百五十戶,受到司馬氏的重用。”
“司馬師病死后,其弟司馬昭繼任為大將軍,繼續執掌國政,任用賈充為大將軍府司馬,又轉任為右長史。”
“司馬昭初掌朝政,擔心四方鎮守的將領有所異議。”
“曹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司馬昭派賈充前往淮南諸葛誕那里,借伐吳之事窺查其動向。”
“賈充同諸葛誕論說時事,曾試探性地表示如今天下人都希望魏帝禪讓,詢問諸葛誕的看法。”
“諸葛誕隨即駁斥賈充作為曹魏大臣賈逵的兒子,世代接受魏國的隆恩,怎么可以幫助他人圖謀社稷。”
“諸葛誕表示如果洛陽有難,自己定當以死報國。”
“賈充聽罷沉默不言,回到洛陽后向司馬昭稟報,稱若是讓諸葛誕繼續鎮守揚州,他的威名越來越盛,必將招攬人心為自己效命;”
“如今再看他的謀劃,日后必然反叛。賈充又向司馬昭獻計,既然諸葛誕早晚要反,”
“不如及早征召他回朝,減小其造反的影響力,若是假以時日等他坐大,必然成為禍患。”
“司馬昭聽從了賈充的建議,同年五月,司馬昭征召諸葛誕回朝擔任司空;諸葛誕果然在壽春(今安徽淮南壽縣)舉兵反叛。”
“賈充又隨司馬昭征討諸葛誕,他給司馬昭出謀劃策,建議深溝高壘以逼迫叛軍,司馬昭聽從,大軍攻破壽春城。”
“司馬昭先行回到洛陽后,讓賈充統理后事。由于賈充獻計有功,回到洛陽后,司馬昭晉升他宣陽鄉侯的爵位,增加其封邑一千戶。”
李白:賈充后來又升任廷尉,他擅長法律,有平反冤獄之稱。
曹魏景元元年(公元260年)五月,魏帝曹髦不滿司馬昭專權,親率宮中宿衛與僮隸,前往相府討伐司馬昭,賈充率領部眾在相府南闕迎戰。
曹髦持劍沖殺在前,賈充的部下心存畏懼,不敢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