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荊州訪賢納士,荊州豪杰紛紛歸附于他,潁川郡人徐庶前來投奔,劉備對他十分器重,徐庶又向劉備推薦瑯邪郡人諸葛亮。
當時諸葛亮隱居隆中,劉備于是三顧茅廬;諸葛亮感其誠意,為劉備剖析天下大勢,認為天下大亂,曹操平定北方,兵強馬壯;
“孫權割據江東,根基深厚,兩人都難以匹敵。為今之計,首先占據荊州,再進圖益州;”
“然后以荊州、益州作為基礎,與孫權結盟共同抗擊曹操,等待時機,成就霸業。劉備稱善,禮聘諸葛亮為謀士。”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荊州;八月,劉表病逝,幼子劉琮繼承職位,派人向曹操請降。”
“當時劉備駐扎在樊城,不知道曹軍來襲,直到曹軍抵達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劉備才得知消息,于是緊急向南撤退。”
“經過襄陽,諸葛亮勸諫劉備趁機進攻劉琮,奪取荊州。”
“劉備不忍,率部離去,荊州士人及百姓紛紛前來歸附劉備,等到了當陽縣,部眾已有十多萬人,以致行軍緩慢;”
“劉備只好另外派遣關羽帶領數百艘船只,先行走水路前往江陵。”
“有人建議劉備緊急行軍,南下占據江陵,否則被曹軍追上后果不堪設想;劉備不忍舍棄百姓。”
“曹操率大軍趕到襄陽,聽說劉備已經逃走,曹操立即率領五千精騎追趕,晝夜行軍三百里,在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
“劉備拋妻棄子,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幾十人騎馬逃走,其余人馬輜重都被曹操俘獲。”
“劉備率部逃往漢津,正好與關羽的船隊會合,得以渡過漢水;”
“又遇上劉表長子劉琦,時任江夏郡太守,率領萬余人馬前來接應,一起抵達夏口。”
“劉備派遣諸葛亮出使江東,與孫權結為聯盟。”
“孫權派遣大將周瑜、程普等帶領水軍數萬人,與劉備同心協力,在赤壁迎戰曹操,將曹軍打得大敗,又燒毀敵軍大量戰船。”
“劉備、周瑜水陸并進,一直追擊曹操到達南郡。”
“當時曹操的軍隊碰上瘟疫,士兵大量死亡,曹操只好率殘余人馬撤退。”
“赤壁之戰后,劉備表奏劉琦為荊州刺史,又出兵進攻荊南四郡;”
“武陵郡太守金旋、長沙郡太守韓玄、桂陽郡太守趙范、零陵郡太守劉度全部投降。”
“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領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征調賦稅以充軍用;”
“又任命關羽為蕩寇將軍,兼任襄陽太守;張飛為征虜將軍,兼任宜都太守;偏將軍趙云兼任桂陽郡太守。”
“不久,劉琦病逝,部屬推舉劉備為荊州牧,治所設在公安。”
“孫權逐漸畏懼劉備勢力壯大,將妹妹嫁給劉備以鞏固聯盟關系。”
“建安十六年,曹操派部將鐘繇討伐漢中張魯。”
“益州牧劉璋畏懼,聽從別駕從事張松的建議,派遣軍議校尉法正為使,率兵四千人前來荊州迎接劉備入川。”
“法正暗中向劉備獻計,勸他以張松作為內應攻占益州;”
“劉備深以為然,留下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率領數萬人西進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