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公元207年—公元271年),字公嗣,小字阿斗,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蜀漢昭烈皇帝劉備之子,三國時期蜀漢末代皇帝,在位時間為公元223年到公元263年,共計四十年。
劉禪在亂世中生于新野,多次陷入困境,幸得蜀國大將趙云出手相救。
是劉備的長子,劉備于章武元年(公元220年)稱帝,劉禪被冊立為皇太子。
三年后劉備去世,遺命諸葛亮、李嚴輔政,劉禪在成都繼承帝位。
劉禪在位前期,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蜀國大小政事都是諸葛亮決斷。
當時蜀國內憂外患,諸葛亮遣使與孫吳修好,又平定南中叛亂,閉關養民,準備北伐。
從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到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五次興兵北伐曹魏,而劉禪堅定支持和擁戴。
諸葛亮病逝后,劉禪任用蔣琬主持國政,對內主張休養生息;對外不再堅持北伐用兵,又提拔董允、費祎協助理政。
后來三人相繼去世,劉禪寵幸宦官黃皓,朝政日漸荒廢;姜維則統兵在外,屢次興兵北伐,收效甚微。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大軍兵分三路伐蜀。同年十月,鄧艾兵臨成都,劉禪舉國投降,蜀漢滅亡。
劉禪前往洛陽,受封安樂公,于晉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謚號為思公。
西晉末年,漢趙劉淵稱帝,追謚劉禪為孝懷皇帝。
時人對劉禪多有褒貶,諸葛亮、張溫對劉禪不吝溢美之詞;
但如蜀漢孟達、王崇,孫吳薛珝、陸凱,曹魏權臣司馬昭都認為劉禪庸碌,才德皆不足以配位,以致亡國。
晉朝如史家陳壽、大臣李密認為劉禪被宦官黃皓所惑,因此誤國;
晉朝史家如常璩、張璠、孫盛認為劉禪雖庸碌懦弱,但本性忠厚,并無害賢之心。
后世如宋末詩人陳世崇、元代學者鄭玉等人對劉禪多有貶斥之語,認為他昏庸無德,亡國而不知恥;
清初學者方苞認為世人對劉禪頗多詬病,但蜀亡實乃漢室氣數已盡,并非劉禪之錯。
劉禪是劉備的長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
劉備擔任豫州牧時,駐扎在小沛(今江蘇沛縣),娶當地女子甘氏為妾,稱甘夫人。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在荊州時,甘夫人生下劉禪。
次年,曹操南征荊州,當時劉備駐扎在樊城(今湖北襄陽市樊城區),遭到曹軍追擊。
曹軍在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的部眾,劉備丟下甘夫人和兒子逃走,所幸部將趙云在身邊保護,母子才幸免于難。
劉備曾娶孫權之妹為妻,即孫夫人;孫夫人驕橫,縱容帶來的孫吳士兵屢次違反法度。
劉備認為趙云莊嚴持重,特命趙云掌管家中內事。后來劉備受益州牧劉璋邀請,率領大軍西進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