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公元168年-公元235年),字元直,豫州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
東漢末年先為劉備謀士,后為曹操謀士。魏文帝時,任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徐庶原名徐福,出身寒門。早年好行俠仗義,為人報仇后被捕,得到朋友解救,獲救后改名徐庶。
隨后折節讀書,一心向學,與石韜交好。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徐庶因兵亂到荊州避難,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人結識。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駐扎于新野,徐庶前往自薦,得到劉備賞識。
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表病死,次子劉琮接領荊州,派遣使者請求投降曹操。
劉備屯于樊城,聽聞此事后,劉備率眾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
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獲,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
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幾年后病逝。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一歇后語出自于徐庶的典故。
宋代王質評價徐庶:世若無徐庶,更無龐統,沈了英雄。
徐庶原名徐福,出身于寒門。他年輕時喜歡做游俠,常常仗劍行俠。
中平末年間,徐庶為人報仇,事后用白灰涂于面部,披散下頭發逃跑,但被官吏抓獲。
官吏問他的名字姓氏,徐庶閉緊嘴一言不發。
官吏于是把他綁在車上的立柱上,做出要對他施以支解之刑的樣子,擊鼓命令周圍市坊的人出來辨認他。
沒有人敢上去認徐庶。后來徐庶的朋友們共同前來解救徐庶,徐庶得以逃脫。
徐庶十分感激同伴的救命之恩和這一次死里逃生的機會,于是決定棄武從文,放下刀戟等武器,作書生打扮,改變自己的志趣,開始用心讀書。
徐庶剛到學舍去求學的時候,其它學生聽說徐庶曾經的經歷,不愿意和他一起學習生活。
于是徐庶放低姿態,早起一個人灑掃除塵;認真聽講學習經典,最終熟知義理,學有所成。
同郡的石韜于是和他成為了至交好友,兩人關系親近。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中州發生兵亂,徐庶與石韜一同客居荊州。
在荊州,徐庶結識了諸葛亮,并與他交好。徐庶、石韜與諸葛亮、汝南的孟公威、司馬徽等人一同交游。
當時諸葛亮過著布衣生活,他自詡有管仲樂毅之才,但不被當時的人認可。
只有徐庶和博陵的崔州平對待諸葛亮友善,信服他的能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當時劉備依附于劉表,屯兵新野。徐庶前去見劉備,向劉備自薦,得到了劉備的器重。
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乃是臥龍,將軍愿意見他嗎?“劉備說:“你可以和他一起來。“
徐庶說:“這個人可以見,但不能委屈他來見您,您應該親自去拜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