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祎死后,被追謚為敬侯,他的兒子費承襲爵,擔任黃門侍郎。
費祎的次子費恭,娶了后主劉禪的女兒為妻,是為駙馬;費祎的長女,則嫁給太子劉璿為妃。
時人對費祎評價頗高,吳主孫權評價他“天下淑德”,必為蜀國肱股之臣;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盛贊費祎、董允“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因此先帝劉備才會將他們選拔出來輔佐后主劉禪。
晉朝史家陳壽評價:蔣琬方正嚴肅而有威儀;費祎寬厚通達而善于與人相處,兩人都能繼承諸葛亮定下的制度,
因循而不改變,因此蜀國邊境才能長期無事,國家才能保持穩定,
但是兩人都沒能完全領悟治理小國的辦法,以及休養生息的道理。
但晉朝末年史家裴松之卻不同意陳壽的看法,他認為蔣琬與費祎主持朝政,
完全遵循諸葛亮定下的制度,從不為了功勞而妄自行動,讓國家政事有所荒廢,
對外打退了魏國的進攻,對內保持國家安穩,治理小國的辦法,修生養息的道理,沒有比他們做得更好的了。
費祎主持國政的名聲和功績大概能和蔣琬相比,而且是繼承了蔣琬的主政方式,
雖然帶兵駐守在外,但是國家慶典,以及賞罰制度等,都是費祎來決斷。
費祎繼承了諸葛亮定下的制度,因循而不改變,因此國家才能保持安寧。
自從費祎死后,宦官黃皓就開始專權。
北宋史家司馬光評價:費祎儒雅,性格謙和樸素,主持國政的功勞和名聲,與蔣琬大體相當。
在費祎出使孫吳期間,孫權每次為他餞行送別,都會準備美酒和費祎一起飲宴,
看到費祎喝醉酒之后,孫權就會詢問費祎國政,或者談論世事,言辭故意刁難。
費祎則以酒醉為由推辭不答,回去后將孫權的問題寫下來,針對每個問題給出答案,沒有任何缺漏。
有一次,孫權將自己經常佩戴的寶刀送給費祎,費祎回答:“臣下雖然不才,不知道如何報答大王禮遇。
但寶刀的作用,是用來討伐叛逆,禁止暴亂的人,只希望大王能勉力成就大業,與蜀國一起匡扶漢室,臣下雖然平庸弱小,終究不會辜負吳國。”
費祎擔任尚書令期間,公務繁瑣,費祎見識和悟性都超過常人,每次翻閱公案,抬眼看幾下,
就大體知道其中說什么,速度是別人的幾倍,公務處理完成也不會忘記其中的內容。
費祎經常在吃飯的間隙聽取下屬匯報事務,又繼續接納賓客,飲酒吃飯、嬉戲作樂,直到賓客盡興,而他處理的事務也沒有耽擱。
后來董允代替費祎擔任尚書令,打算學習費祎的做事方法,幾天時間,很多事情都出現拖延。
董允于是感嘆:“沒想到人與人之間的才略能力相差這么遠,費祎不是我能趕上的。我終日處理政事,連一點閑暇都沒有。”
費祎有因為過生日而大宴群臣,可是在席間遭到了魏國降將左將軍郭脩的刺殺,費祎當場身亡。
這件事的出現事實上是疑點重重的,今天我們從動機入手,一點點分析郭脩為什么選擇刺殺費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