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劉禪派遣尚書令費祎、中監軍姜維等人,前去漢中向蔣琬說明了走水路東征的壞處。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蔣琬向后主劉禪上了一道奏疏,表示自己過去六年屯兵漢中,卻始終沒能取得什么成果,為此憂慮不已。
如今曹魏強大,只有聯合東吳首尾夾擊,才能實現吞滅曹魏的志愿。
但是吳蜀兩國共同約定向曹魏發起進攻,已經有兩三次,卻都沒能實現預定計劃。
考慮到眼下艱難的局面,唯有進取涼州才是上策;因此蔣琬推薦姜維擔任涼州刺史。
如果姜維率大軍進占河西地區,自己可以率軍接應,作為后援。
蔣琬認為涪縣(今四川綿陽)水陸交通連接四方,如果東、北兩面出現外來威脅,趕往援救都比較便利。
于是,蔣琬率軍從漢中退回,轉而駐守在涪縣。
然而此時蔣琬的疾病也日益嚴重,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蔣琬因病去世。
蔣琬死后,被追謚為恭侯,他的兒子蔣斌繼承了他的爵位,擔任綏武將軍、漢城護軍。
蜀漢丞相諸葛亮評價蔣琬“讬志忠雅”,“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認為蔣琬與費祎、董允等人都是忠正賢良,
能赴國難的大臣,只要后主劉禪能親信他們,興復漢室指日可待;自己死后,國家大事可以托付給蔣琬。
晉朝史家陳壽評價:蔣琬方正嚴肅而有威儀;費祎寬厚通達而善于與人相處,
兩人都能繼承諸葛亮定下的制度,因循而不改變,因此蜀國邊境才能長期無事,國家才能保持穩定。
晉朝史家袁宏評價:蔣琬立身不忘中正,并未一味因循守舊,本質上性情儒雅,在丞相諸葛亮去世后,
承當輔佐國政的重任,提拔任用賢能而自己保持恭謹,長此以往,實在是值得敬重。
晉朝史家裴松之評價:蔣琬與費祎主持朝政,完全遵循諸葛亮定下的制度,
從不為了功勞而妄自行動,讓國家政事有所荒廢,對外打退了魏國的進攻,
對內保持國家安穩,治理小國的辦法,修生養息的道理,沒有比他們做得更好的了。
明末清初學者王夫之評價:蔣琬改變諸葛亮時期的謀劃,想讓軍隊乘船順漢水、沔水而下,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兩郡,并非是好計策。
魏興、上庸兩郡并不是魏國的重要城池,即使攻克了也不能向北進攻宛城、洛陽,何況水軍順流而下,
依靠的是水勢,水軍離開了河流就沒了士氣,當初劉備進攻東吳就因此遭遇失敗。
魏國憑借堅固的城池防守,就算蜀國軍隊發起十次進攻,也會有九次遭遇失敗。
因此蔣琬死后,費祎又被刺殺,而蜀漢無人可繼。
清朝學者端木埰評價:蜀漢優秀的文臣武將都早死,武將只剩下一個趙云,
文官只剩下一個蔣琬,如向寵、董允及其以下的人,都不堪擔任大將和丞相的重任。
蔣琬早年擔任廣都縣長,碰到劉備巡視,蔣琬荒廢縣中事務,被劉備罷免官職。
蔣琬被免官之后,晚上夢見一頭牛出現在自家門前,流了很多血,蔣琬心里很不安,于是去找趙直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