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市)人,侍中馬良的弟弟,三國時期蜀漢將領。
馬謖跟隨劉備進入蜀地時擔任荊州從事,后又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雋太守。
因其才華、器量超過常人,喜歡談論兵法,深受諸葛亮器重,被任命為參軍。
諸葛亮征伐南中(今天云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之戰采納馬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之策,順利降服南中首領孟獲,南中從此臣服于蜀漢。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兵出祁山,任命馬謖為先鋒,與魏國大將戰于街亭。
馬謖兵敗,丟失街亭,被諸葛亮處死,卒年三十九歲。
當世和后世多認為馬謖之才言過其實,實為不堪委以重任之人。
馬謖兄弟五人,都頗具才華,并稱為“馬氏五常”。馬謖最初擔任荊州從事,隨劉備進入蜀地。
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雋太守等職。馬謖有過人的才能和器量,在軍事方面表現出了突出才能,深受諸葛亮的器重;
甚至不顧劉備的“不堪重用”的建議,讓馬謖擔任自己的參軍,常常與他從早到晚談論事情。
建興三年(225年),南中首領孟獲反叛,諸葛亮率軍討伐。馬謖送行數十里。
諸葛亮向馬謖問策,馬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孟獲因南中地形險要、路途遙遠而反復反叛。
如果將反叛的人全部殺光既不是德政,也在短期內辦不到。所以應該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
收復當地的人心,讓他們真心歸服,這樣才能一勞永逸。諸葛亮采納了馬謖的建議,
很快平定了南中。終諸葛亮一生,南中再沒有反叛發生。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北伐曹魏。他先派鎮東將軍趙云、揚武將軍鄧芝作為疑兵,據守箕谷,吸引曹魏的兵力;
自己親率大軍進攻祁山。開始,蜀漢軍進軍順利,天水(今甘肅省天水市)、南安(在今甘肅隴西渭水流域)、安定(今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等郡都望風歸順。
等到兵出祁山,諸葛亮不用魏延、吳懿等舊將為先鋒,而任命馬謖為先鋒,駐守街亭迎戰魏將張郃。
馬謖不按諸葛亮的指揮,不在山下據守城邑,而放棄水源,將軍隊駐扎在山上。
當時,裨將軍王平一再規勸馬謖,馬謖都不聽。等到被張郃截斷水源,軍隊潰敗之時
王平又率領一千人擂鼓守住營寨,讓張郃以為有伏兵,不敢前進。雖然最終街亭失守,但剩下的軍兵還得以安全撤退。
由于丟失街亭,蜀軍失去了進軍的據點,只能撤軍回漢中,北伐失利。
馬謖因此被捕下獄,卒年三十九歲。臨刑前,馬謖將家小托付于諸葛亮;死后,馬謖家小一直被恩待。
馬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入蜀漢為臣后,也深得丞相諸葛亮賞識,為蜀漢“四英”之一的蔣琬贊稱為“智計之士”。
蜀漢南征過程中,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撫民政策,參軍馬謖曾提出:“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服其心而已。”該意見為諸葛亮所采納。
公元190年,馬謖出生于荊州襄陽現今湖北省,家里一共有五個兄弟,四哥馬良,五弟馬謖,
還有三個史書沒有記載,個個很有才華,在當地喚作:馬氏五常,肯定是大戶人家。
公元209年,劉琦病死劉備正式擔任荊州牧,征召馬謖的大哥馬良為荊州從事。
此時馬謖19歲,正是翩翩少年,古代弱冠20歲左右就可以仕官打工,想來馬謖肯定跟著四哥一起和劉備、諸葛亮見面了。
公元211年,劉備帶了一大波人入川,名義上幫助劉璋對抗張魯,其實上是圖謀益州,
21歲的馬謖以荊州從事的職位隨著劉備大軍一道入川,馬良留守荊州,兄弟倆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