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4年,劉璋投降后劉備平定西川,24歲的馬謖先后擔任綿竹縣縣令、成都縣縣令和越嶲郡太守,插一句,劉備早就在考察馬謖的能力了。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任命馬謖的大哥馬良為侍中,常伴劉備左右,肯定私下議論過馬謖,
劉備伐吳帶上了馬良,沒有帶上馬謖。此時31歲的馬謖應該在益州和諸葛亮談天論地,討取了諸葛亮的歡心。
公元223年,劉備臨終前特地囑咐諸葛亮說: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奈何諸葛亮沒有聽進去,開府治事后任命馬謖為丞相參軍,天天和馬謖通宵談論天下大事,好不膩歪。
公元225年,44歲的諸葛亮親自帶兵南征雍闿、孟獲的叛亂,35歲的馬謖相送幾十里路依依不舍,
倆人小手牽著小手,諸葛亮對馬謖說:那些年我們熬過的夜,那些年我們探討過的南征北伐,我臨行前幼常對南征還有什么想法不
馬謖回答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役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丞相您一定行!
公元228年,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朝野震動,完全沒想到諸葛亮竟然敢以卵擊石,
當時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不抵抗依附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38歲的馬謖則隨同諸葛亮出征。
在挑選誰來防守街亭這一要塞的時候,諸葛亮力排眾議沒用魏延吳懿老將卻用了馬謖。
結果馬謖在實際軍事行動中違背了諸葛亮的調度,刷小聰明擅自主張在山上扎營,且不聽王平的勸諫,
結果被曹魏五子良將張郃一擊破之。街亭一丟,大軍層層推進受阻,諸葛亮無奈被迫退軍。
同年,諸葛亮在漢中十萬蜀軍面前揮淚斬38歲馬謖,以肅軍紀,誰勸都沒用。
揮淚斬馬謖,家喻戶曉的三國故事之一,常常被用來形容執法嚴明。
某人犯了大罪,即使具備一定的才能,也是領導的心腹愛將,但法不阿貴,不能因為種種原因就網開一面,
即使決策者非常惋惜,甚至到了痛哭流涕的地步,也一定要把罪犯繩之以法。
答案是肯定的,史書記載,馬謖被明正典刑時,諸葛亮“為之流涕”,而且不僅僅丞相一個人哭了,蜀漢十萬大軍也為之垂泣,場面那是相當壯觀。
后來蔣琬來到漢中,對諸葛亮說:“昔楚殺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值此用人之際,把馬謖這樣的人才干掉了,是不是非常可惜
蔣琬說的話并非沒有道理,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更應該珍惜現有的人材資源,那么諸葛亮為什么一定要置馬謖于死地呢
千百年來,官府、民間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主要有這些說法:
在街亭失守的過程中,馬謖至少犯了三條大罪。
首先,沒有能夠完成諸葛亮交代給他的任務,將街亭控制在漢軍手里,反而“大為(張)郃所破”,吃了很嚴重的敗仗,導致漢軍進無所據,首次北伐虎頭蛇尾。
其次,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軍事部署,跑到山上扎營,結果被魏軍截斷水源,軍心動搖,副將王平苦苦勸諫,均無濟于事。
對上,馬謖擅自更改主帥的部署,對下,又聽不進下屬正確的意見,必須為失敗負責。
如果是當道扎營,抵抗了一段時間以后,因寡不敵眾而戰敗,責任還小一點,可他違背丞相部署,
沒堅持多久便潰敗了,沒能擋住魏軍,給諸葛亮順利吞并南安等三郡爭取時間。
第三,畏罪潛逃,眼看魏軍得勝,漢軍慘敗,馬謖懼怕軍法的審判,竟然丟下部隊擅自逃跑了,想要免于一死,可最終還是被抓獲。
向朗是馬謖的好友,得知馬謖逃亡,故意隱瞞不報,想要幫助他蒙混過關,最后被諸葛亮得知,
丞相大筆一揮,直接將向朗罷官,令其滾回成都。反觀副將王平,在馬謖慘敗后,不僅率領僅有的一千人收攏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