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進可兼并天下,退也可三分鼎立。但是如果孫權臣服了魏國,那么魏國方面一定會讓孫權前去洛陽朝見,
至少也會要求太子去做內侍。屆時倘若孫權抗命,魏國就有順理成章的理由出兵討逆,征伐吳國。
而到那時,蜀國軍隊也必定順長江而下,尋找時機進攻吳國。如此一來,江南之地也就不再歸孫權所有了。
孫權思量許久,認為鄧芝言之有理,于是便與魏國斷絕關系,專與蜀國聯合,并遣使者張溫到蜀國回訪。
建興二年(公元224年),蜀國再次派遣鄧芝出使吳國。孫權向鄧芝表示,倘若天下太平,
蜀吳兩國君主分而治之豈不是一件樂事。鄧芝卻稱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也不會有兩個君王。
倘若消滅魏國后,吳國還不能夠認清天命而歸順蜀國,那么為人之君就會各自去光大自己的德澤,
為人之臣也會各自去竭盡自己的忠誠,而將領們也會各自握錘擂鼓,到時候戰爭就要重新開始。
孫權聽了笑稱鄧芝竟誠實至此。孫權在后來寫給諸葛亮的信中有言,在蜀國前往孫吳的使者之中,
丁厷說話浮夸鋪張,陰化又不善言辭,真正能促進兩國關系和睦團結的人,只有鄧芝。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策劃出師北伐,準備攻打岐山,進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
鄧芝被任命為中監軍、揚武將軍,與時任鎮東將軍的趙云據守箕谷(今陜西漢中西北地區),
佯裝要攻打郿縣(今陜西省寶雞市轄縣)以吸引曹真所率領的魏軍主力。然而,隨著馬謖在街亭之戰中為張郃擊敗,
諸葛亮的計劃暴露,鄧芝與趙云所率疑兵遭到了曹真主力的進攻,因兵力差距懸殊而戰敗。
不過因為有趙云收斂群眾固守,此戰并未造成重大損失。事后,諸葛亮曾問鄧芝,街亭退軍,
兵將散亂無序,潰不成軍,為何唯獨箕谷退兵,這些兵將們都沒有彼此失散呢。鄧芝表示,
只因有趙云親自斷后,軍需物資才沒有丟失,兵將之間也未曾潰散。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去世。鄧芝升任前軍師、前監軍,兼兗州(今山東省西部及河南省東部地區)刺史,
封陽武亭侯。不久后,鄧芝又擔任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地區的軍事指揮官。
鄧芝多次與孫權通信,致以慰問,孫權也饋贈他豐厚的禮品。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鄧芝升任車騎將軍。后來又被朝廷授予節杖。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涪陵(今重慶市彭水縣)屬國的大姓徐巨叛亂,殺死了屬國都尉造反,
鄧芝領軍前去鎮壓,殺死造反者的首領。平息叛亂之后,鄧芝又采取措施,將當地的富豪大姓五千多家遷入蜀地,
直接受蜀漢中央政權的控制,避免了涪陵再次發生大姓反叛事件,并在當地選拔驍勇的將領管理軍隊,使百姓得以生活安定。
在為鄧芝算命時,張裕預測鄧芝70歲時將晉升為大將軍并封侯。果不其然,243年鄧芝被封為車騎將軍,
這一職位相當于大將軍。如果張裕的預測準確,那么鄧芝的出生年份大約在171年左右。根據《三國志》記載,
宗預曾批評鄧芝七十歲高齡仍然緊握兵權。綜合分析,鄧芝的生年應在168年至177年之間,離世時約80歲。
根據張大可和朱枝富所譯的《三國志精選新繹》中,鄧芝享年74歲,故生年應為177年。
三國時期孫吳開國皇帝孫權評價在蜀國的使者之中,丁厷說話浮夸鋪張,陰化不善言辭,真正能促進兩國關系和睦團結的人,只有鄧芝。
西晉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鄧芝為將二十多年,賞罰分明,體恤士卒;他在官場上不懂得矯飾個人情緒去巴結士人;
生活中也是追求簡樸,為官卻不為家人謀利,是堅貞清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