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東吳眾將士雖然英勇,但最終不是曹操軍的對手,孫權向曹操請降,曹操退兵,不過孫權并未放松警惕,而是命朱然等人繼續備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蜀漢大將關羽攻打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隨后“讬以糧乏,
擅取湘關米”,加上此前關羽拒絕了孫權的求親,引發了孫權的不滿,于是采納呂蒙的建議討伐關羽。
呂蒙也不負孫權所望,不僅殺了關羽平定荊州,更是發掘了陸遜這張“ssr”卡,但比起這位年輕才俊,呂蒙更看重的是朱然。
按理說,朱然有文治武功,又是孫權同窗好友,還有對孫家甚有恩惠的養父朱治的庇護,
在東吳的晉升應該頗為順利,然而若不是呂蒙的提攜,朱然可能就是個存在感不高的雜號將軍,
甚至不如后起新秀陸遜更得孫權器重。不過朱然還是等到了機會,一個使得他遭到后世之人無情唾罵的晉升之資。
“朱然膽守有余,愚以為可任”,朱然跟隨呂蒙白衣渡江,成功在臨沮截擊關羽,“擒關羽、關平、趙累,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
在呂蒙病逝后,孫權狠狠提拔了朱然一把,命他持節鎮守江陵,朱然因此躋身東吳高級將領的隊列中。
不過蜀漢方面的報復很快就來了,章武元年(221),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
孫權認慫都沒用,只得一戰。能擒住關羽的人又怎么可能是個泛泛之輩呢?在陸遜的指揮下,
朱然大破劉備先鋒軍,又截斷其后路,將之逼到了白帝城,他也因功拜征北將軍,封永安侯。
黃武二年(223),由于孫權出爾反爾,在擊敗劉備后不僅并未履約遣子入魏,而且不再向魏稱臣,
自覺被戲耍的曹丕下《伐吳詔》:“南征進軍,以圍江陵,多獲舟船。斬首執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
在曹丕的親自指揮下,曹真、夏侯尚、張郃等人先后擊敗吳將孫盛、諸葛瑾,包圍江陵城。
江陵是長江中游交通樞紐之一,是關乎東吳安危的重要節點,在孫盛、呂范、諸葛瑾都戰敗后,
孫權又派潘璋、楊粲等將來救,皆不得勝,而更要命的是,城內發生疫病,能跟隨朱然守城的兵卒僅有五千人,
若是江陵城破,曹魏不僅能夠“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還能直接視長江天險為無物,既可深入東吳腹地,又可溯江而上打蜀漢。
留守江陵的朱然自然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而自己沒有援軍,敵人還是曹真、張郃這樣成名日久的宿將,
可就是這樣十死無生的境地,竟然能被他直接逆轉。魏軍兵臨城下,朱然鎮定自若,先是效仿張遼故事,
趁魏軍合圍未成主動出擊;后又據城固守,力抗半年之久保江陵不失,直到雙方重新握手言和,“由是然名震於敵國,改封當陽侯”。
由于蜀吳弱而魏強,兩國重新走向聯合,共同抗曹,朱然得以繼續活躍在對魏作戰前線。
黃武七年(228),東吳鄱陽太守周魴向曹魏大司馬曹休投降,實際上是孫權的誘敵之計,
在陸遜的指揮下,朱然等人在石亭大破曹休,使得曹魏短期沒有能力南征,孫權順勢稱帝,拜朱然為車騎將軍、右護軍,領兗州牧。
作為東吳荊襄方面軍事最高統帥,朱然一直積極在襄陽樊城一帶發動攻勢,不過大都無功而返。
黃武五年(226),魏帝曹丕駕崩,孫權派遣朱然等將率領二萬人圍攻江夏郡,被荊州刺史胡質擊退;
嘉禾六年(237),孫權又派朱然攻江夏郡,再度被胡質擊退;赤烏四年(241),朱然征樊城,雖用朱治之謀攻破樊城外圍,但依然被胡質等人擊退。
赤烏九年(246),屢敗屢戰的朱然再度揮師進攻荊襄糧倉——柤中,就連孫權也沒自信了,暫時扣下朱然的表奏,
本以為朱然這次又是損兵折將,沒想到已是花甲之年的朱然依然能夠持刀上馬,并帶來大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