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得民心,正是天時地利人和。江東地區是可以保住的。建安七年(202年)或建安十二年(207年),
吳太后去世,她擔心江東的局勢,于是就召來張昭等人叮囑他們一定要好好輔佐孫權鞏固統治。
孫策死后,孫權即位,孫權任命張昭為軍師將軍。張昭與孫劭[shào]、滕耽等人就仿照周朝和漢朝,
一起制定國家的儀禮等大事。當時孫權因為悲傷沒有過問政事,
于是張昭就告誡孫權不要因為放縱個人感情而忘卻自己作為國家繼承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這才使得眾人心里感到有所歸靠。當時孫權剛接管江東的時候,天下四分五裂,到處都有造反的人。
張昭為孫權書案例繼位,第一件事就是陪同孫權騎馬出巡諸軍,向孫氏宗親、各士人、武將等表示對孫權的支持,
讓江東將士明確政權歸屬。其二,張昭輔政的時候,就安撫百姓,討伐謀逆之人。他上表中央宣告孫氏的政治態度是尊奉漢室,
確立孫氏集團的合法性,下書明確宣告孫權繼任,令諸將與官吏各司其職。之后每當有鄰國的使者來吳國時,孫權都讓張昭去接待。
孫權每次出征之時,張昭都會留守后方鎮守。此后黃巾軍起義,張昭又率領軍隊鎮壓。等到孫權討伐合肥的時候,
就命令張昭去征討匡綺。又率軍在南城攻破了反叛軍周鳳等人。張昭又成為孫權的長史,與從前接受同樣的職務。
后來劉備上表任命孫權兼為車騎將軍,張昭為軍師。孫權有圍獵的癖好,當時他在狩獵的時候是有危險的行為,
張昭認為這對于君主來說是一件極為不恰當的事情,對其多次進行勸誡,但是孫權聽不進去。
魏黃初二年(221),魏國派遣使者邢貞任命孫權為吳王。邢貞進宮門后不下車。張昭對邢貞說道東吳是可以對不恭敬的人進行執法的,
于是邢貞就趕緊下車。張昭此后又被任命為綏遠將軍,封爵位為由拳侯。孫權到武昌時,登臨釣臺,飲酒大醉。
他就讓人用酒潑灑大臣們。張昭當時神情嚴肅一言不發,起身走到外面的車中坐著,
孫權派人喊他進去張昭拒絕并以商紂王做例子勸誡孫權,孫權于是就沉默無言面露愧色,停止宴飲。
當時,孫權決定設置丞相,大家都認為張昭合適,但是孫權并沒有讓張昭做丞相。后來前丞相孫邵去世,
百官又推舉張昭,但是孫權還是沒有起用張昭而是起用了顧雍。同時,張昭與孫權之間就有戰略分歧和政治立場沖突。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戰勝利后,就寄信給孫權讓其送質子于曹操那里。孫權召集群人商議此事,
張昭、秦松等人猶豫不能決定,孫權心中已定,他不愿遣送質子。在西征江夏郡黃祖之事上,
魯肅不僅擬定了西征江夏,進而征服荊州劉表的計劃,更明確提出要“鼎足”江東割據一方,
正中孫權下懷,但是張昭針對魯肅的計劃,對其進行了抨擊。不久,恰逢黃祖健將甘寧來投奔孫權,
并就西征之事向孫權獻策,孫權對甘寧的建議十分贊同。當時張昭為此詰難甘寧,以吳國自身危急,
如果軍隊真的西征,必然導致吳國國內大亂這一后果來阻止甘寧的計劃。但是甘寧勸張昭不要太過于擔心出亂子,
要追慕古人。孫權更加支持甘寧的計劃,讓甘寧不要太在意張昭的話。后來孫權西征,果然擒獲黃祖,
并俘虜了黃祖的全部軍隊。自此,張昭與孫權以及江東的幾位主要將領的政治理念越來越相抵觸。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明確表示希望孫權歸附北方,而且當時江東大部分士人都有“投降”之意,
張昭也考慮到曹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輕易抗拒他。而且當時曹操已經取得了荊州,
吳國對抗曹操的軍事優勢——長江也便失去了,同時曹操一方的軍事實力是吳國不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