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張昭綜合考慮下來就是吳國也應該歸附曹操,但是孫權和周瑜等主戰派不想輕易屈服于曹操。
孫權即皇帝位后,大赦天下,改年號為黃龍。文武百官都來朝會,吳王把功勞歸于周瑜。
綏遠將軍張昭,舉起板想要歌黛頌德,沒等開口說話,吳王就對張昭說:“如果當初聽了張公的計議,
現在已經要飯了。”張昭極為羞愧,伏在地上直流汗。在孫權稱帝過后,張昭年老多病了就想歸鄉,
于是孫權就改任他為輔吳將軍,改封為婁侯,后張昭在家著述了《春秋左氏傳解》《論語注》和《論語注》。
張昭在對孫權勸諫時都是忠謇直言,絲毫不顧及孫權作為帝王的面子,后來孫權讓他停止一段時間上朝進言。
之后蜀國的使者來到東吳,在與蜀國使者談話的過程中竟無一人能與蜀國使者辯論,于是孫權才派遣使臣召回張昭,
后張昭說之前太后、桓王將孫權托付給他,所以張昭想盡臣子的節操,來報答這般厚恩,
使自己在死之后,有可為人稱道之處。但是張昭多次違逆孫權的意旨,認為這一次過后自己再無機會報效國家,
不料現在又得以報效陛下于朝廷。但是張昭認為服事國家,志在忠貞不移,是不能改變思想以求得世間的尊榮和皇帝的歡心,過后孫權向張昭深表歉意。
嘉禾元年(232年),孫權因為公孫淵派人前來稱藩,就派張彌、許晏前往遼東任命公孫淵為燕王。
張昭勸諫孫權說到公孫淵是因為害怕被征討才前來求援,到時候公孫淵改變意圖向魏國稱臣,
張彌和許晏回不來的話東吳是要被天下恥笑的。但是孫權聽不進去,張昭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
孫權當時就準備用刀來威脅張昭,張昭對孫權的這一行為感到很是失望。后孫權向張昭道歉,
但是孫權還是沒有采納張昭的建議,仍然讓使者前往遼東,后張昭知道后聲稱有病不再上朝。
孫權就讓人用土堵住張昭家的門,張昭又在里面用土把門封死以此來表明自己不上朝的堅決態度。
直到后面果真如張昭料想的那樣,兩位使者真的被公孫淵所殺,孫權感到很愧疚,就多次派人慰問張昭,
向他道歉,但是張昭始終不上朝。后孫權有次出宮去看張昭,但是張昭仍借口病重不愿見孫權,
于是孫權讓人火燒張昭家門,想要恐嚇張昭,張昭更是不出來。孫權便讓人把火滅掉,后張昭在幾個兒子攙扶下才起床,
并且孫權用自己的車把張昭拉回宮,張昭不得已才參加朝會。
嘉禾五年(236年),張昭去世,終年八十一歲。張昭留下遺囑,要求對他用素布束發,用不上漆色的棺材,
以平常的穿著裝殮。孫權親自素服吊唁,并追謚張昭為“文侯”。后張昭長子張承被封侯,故由小兒子張休繼承爵位。
孫策初創霸業時,張昭等人發揮了重要的輔助作用。張昭、張纮、秦松、陳端等都為東吳做出了巨大貢獻“孫策此前一直為袁術效力,
在當時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接著,孫策于兩年后也以袁術部下的身份,攻占了江東六郡。
張昭少年時即因博學而出名,州里才士陳琳等都稱贊他,,孫策稱張昭為“賢者”,張昭出仕孫策,有助于改善和扭轉孫氏政權的負面形象。
張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和聲望,全面地穩定了江東的秩序,為孫權順利繼位作出了很大貢獻。
第一件事就是與孫權一同出巡諸軍,讓各方都知曉當時孫權的領導地位,讓江東將士明確了政權歸屬。
第二件事就是出面安撫民眾與士人,表示孫氏的政治態度是尊奉漢室,確立了孫氏政權的合法性,
又明確宣告是孫權繼任合法人,使得孫權的統治領導地位更加明確,還令諸將與官吏各司其職,
發揮了很好的政治保障作用。此外,張昭和周瑜一起吸納各地士人,完善孫氏的政權基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