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孫策讓張纮前往許都,向漢獻帝進貢。曹操想要安撫籠絡孫策,
就上表漢獻帝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并委任張纮為侍御史。期間,少府卿孔融等都待張纮十分親善。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孫策在出獵途中遇刺身亡,其弟孫權繼位,統領江東。
曹操聽說之后就想借機出兵,攻打江東。張纮進諫勸阻,表示在別人辦理喪事的時候出兵,
不合符古代的道義;并且倘若不能成功,就是多了一個敵人;不如趁機厚待孫權。曹操聽從了張纮的建議,
隨即上表朝廷,任命孫權為討虜將軍,兼任會稽郡太守。曹操想要借助張纮勸降孫權,讓他歸附朝廷,于是就委任張纮為會稽郡東部都尉。
當時曹操擔任司空,想要籠絡張纮,不僅對他贊許有加,還給他改號加封,禮聘為幕僚,
后來還任命張纮為九江郡太守。但是張纮懷念舊主孫策的恩德,不愿背叛,不久就稱病辭官。
張纮從京城回到吳郡,吳太夫人認為孫權還太過年輕,就委托張纮與張昭共同去輔佐他。
張纮思慮深刻,發現有缺漏就立即補救,凡是自己知道的事情都認真處理。孫權后來又派張纮去揚武都尉董襲的部下就職,
有人認為張纮本來受到曹操的委任,擔心他另有意圖,孫權卻并不在意。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孫權領兵包圍合肥。張纮被任命為將軍府長史,隨軍征戰。合肥久攻不下,
孫權想要親自率軍破敵。張纮進言表示,兵器乃是兇器。戰爭本是危險之事,現在孫權仗著強盛的勇氣,
輕視強暴的敵人,三軍將士,無不為他擔心。孫權親自沖鋒陷陣,固然能斬殺敵軍大將,
拔下他們的軍旗,威震疆場,但這是偏將的指責所在,而不是一個主將該做的事。張纮希望孫權能壓抑住孟賁、
夏育一般的勇氣,而致力于皇圖霸業的建立,爭奪天下。孫權聽了,這才決定撤兵,不再執意領兵作戰。
到了第二年,孫權又要出兵。張纮勸阻他,自古以來秉承天命為帝王的君主,雖有神明庇佑,
得以傳播民政德澤,但是也要借助軍事成就樹立威望。只不過必須看準時機而后動,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樹立威風。如今孫權碰上四百年一次的天下厄運,已經建立起了扶助漢朝社稷于危亡的功績。
倘若能暫且關心軍隊,讓將士們休養生息,開拓荒地,加強農業生產,并舉用賢才,推行寬和優惠的政策。
順從天意,在適當的時候再站出來討伐奸兇,這樣就能不使軍隊疲于奔命而把天下平定。孫權再次聽從了張纮的勸告,停止出兵。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四月,孫權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
初,張纮認為秣陵縣(今江蘇省南京市)山川雄偉,地理位置優越險要,提議孫權作為治所;
等到劉備向東經過秣陵的時候,他也勸孫權據有這塊地方,孫權于是建造石頭城。同年九月,孫權在張纮建議下遷都秣陵,并改秣陵為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