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纮字子綱,廣陵郡(今江蘇揚州)人,東漢末年孫吳大臣,孫策的謀士。
張纮早年游學京城,后來避亂江東。孫策創業江東之時,張纮以正議校尉的職位充當孫策謀士,
隨征四方,協助孫策平定江東。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張纮被孫策派往許昌,向天子進貢,
被朝廷留任為侍御史。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死后,孫權繼位,統領江東;當時曹操打算南征江東,
被張纮勸阻;曹操聽從,又任命張纮會稽郡東部都尉,派他前往江東說服孫權歸附朝廷。
張纮得以離開京城返回江東,得到孫權的重用,擔任長史,與張昭一起處理政事。張纮曾向孫權提出定都秣陵(今江蘇南京),孫權聽從,并修筑石頭城。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九月,孫權遷都秣陵,改秣[o]陵為建業;
又特許張纮前往吳縣迎接其家眷,張纮在途中生病去世,終年六十歲。
西晉史學家陳壽評價張纮的文章既有條理而且立意正派,其人是世間的優秀人材。孫策給他僅次于張昭的禮遇,
確實在情理之中;晚唐詩人孫元晏曾有詩《吳·張纮》贊美張纮興盛東吳的方略及其過人的文學才華,
其詩曰“東部張公與眾殊,共施經略贊全吳。陳琳漫自稱雄佰,神氣應須怯大巫。”
張纮是廣陵郡(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年少時曾赴京城游學,跟博士韓宗學習《易經》《尚書》,
又到外黃跟濮[pu]陽闿[kǎi]學習《韓詩》《禮記》和《左氏春秋》。回到本郡后,張纮被推薦為茂才,
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也征辟他為掾屬,但是因為當時社會動亂,張纮都沒有接受,而是選擇南下江東避禍。
當時孫策初到江東,時逢張纮母親去世,在家居喪。孫策多次前往拜訪張纮,向他咨詢時事,
孫策認為漢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自擁兵自重;自己有意繼承父親孫堅的遺志,干一番大事。
孫策打算投靠袁術,請求統率父親孫堅當年的舊部,然后招募士兵,進攻吳郡(今江蘇吳縣)、會稽郡(今浙江紹興)。
張纮見他言辭慷慨,神色豪壯,被孫策的志向所打動,于是為他出謀劃策。張纮認同孫策的分析,
并進一步建議他占據吳郡、會稽之后,再率兵統一荊州、揚州,憑借長江天險,割據一方。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孫策準備前往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拜見揚州牧袁術,請求借兵為父親孫堅報仇,
臨走前將母親和弟弟托付給張纮。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十二月,孫策被袁術舉薦為殄寇將軍。
之后孫策又上表朝廷,委任張纮為正議校尉。張纮追隨孫策前往攻打丹楊郡。孫策想要親赴前線作戰,
張纮勸阻,表示主將是運籌帷幄、出謀劃策之人,也是三軍的命脈所在,不當輕易出動在戰場之上與敵人拼殺。
張纮規勸孫策應當保重自己的身體,以大局為重,這樣官員百姓們才會感到安心,免于憂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