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與“江東微末之士”張昭相比,并稱“二張”的東吳重臣張纮在史書中的存在感就比較弱了,
很多吳粉都會忽視他。那張纮在史書中的存在感為什么不強呢?
第一,由于孫策、孫權兄弟與江東文士(主要是江東本土士族和部分南遷士族)的關系比較微妙。
除了極少數人外,東吳文臣一般都是在孫權獲封吳王的黃初二年(221年)前后才逐漸有存在感的,
比如顧雍、步騭等等。根據史書記載,張纮去世于建安十七年(212年),沒趕上好時候。
第二,根據裴松之的注記載,“二張(張昭、張纮)”在追隨孫策后的分工為“常令一人居守,一人從征討”,
而“從征討”的是張纮。因此張纮的很多早年事跡大概率都被算到了孫策的頭上,曹魏的荀攸也是類似情況。
孫權繼位后,出任會稽東部都尉的張纮又長時間駐守較為穩定的長江下游。
第三,根據史書記載,張纮在孫策遇刺身亡之前被派到了許昌為曹操控制的東漢朝廷效力(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許宮,留為侍御史)。
直到孫權繼位后,被曹操任命為會稽東部都尉的張纮才重返江東。
也就是說,此時的張纮不僅錯過了孫氏兄弟交接,身上還有“曹操任命”的敏感官職。
正因如此,重返江東的張纮在孫權集團內部的地位是有些尷尬的。雖然孫權表面上很尊重張纮,
但對張纮是有所防范的。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前后,張纮才算重新獲得了孫權的真正信任。
然而張纮此時的壽命已經剩下不到四年了,他在史書中的存在感自然不強。
張纮為了避難,才去了東吳。東漢末年,黃河流域戰亂,所以張纮就去了局勢相對安穩的東吳。
可是大家會說赤壁之戰東吳和曹魏交戰了,張纮還是沒有避難成功呀。我們知道赤壁之戰是在湖北發生的,離東吳的大本營還是很遠的,張纮作為文官,不會去上戰場。
這倒不是因為張纮怕戰爭,而是不愿意參與戰爭,且影響到他的家族。何進等人邀請張纮,那么就有可能張纮要直接參與到戰爭中。
且何進當時也屬于一個軍閥,其他的軍閥也要與他爭斗。何進是外戚,很多人都不支持他,所以張纮跟隨何進,對張纮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張纮最后選擇投奔東吳,主要還是孫氏家族對他的重用。
張纮在東吳避難時,投靠了孫策,此時東吳剛剛建立,孫策就把張纮帶在了身邊,
且張纮對孫策提出的建議,孫策都接受采納了,這就顯示出了孫策對張纮的重視和重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