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孫綝又威懾群臣,說如果誰有異議就當下提出來。
對此,所有的朝臣都感到震驚與恐懼,表示完全聽眾孫綝的安排。
于是,孫綝便派中書郎李崇奪取了孫亮的皇帝印璽與綬帶,將孫亮的罪狀頒發各地,其中尚書桓彝因為不肯在孫亮的罪狀上署名而被孫綝誅殺。
孫綝罷黜了孫亮的君主之位,立孫權的第六子瑯玡王孫休為新君,改元年號永安元年。
孫亮被貶為會稽王遣往會稽之地,此時的孫亮才十六歲。
永安三年,會稽地界有謠言傳出,說會稽王孫亮要重返朝堂再登帝位。
與此同時,孫亮的宮人又誣陷說孫亮讓巫師向祖祠祈禱,并且還對現任君主孫休口出惡言。
地方官員將此事上報給了孫休,孫休于是將孫亮貶為候官侯,同時遣送孫亮去往新的封地。
就在去往新封地的途中,孫亮自殺身亡,護送他的人也都因此事被判處死刑。
西晉太康年間,經過原吳國的少府卿戴顯的請求,晉朝迎其遺骨回建業,葬在賴鄉。
孫亮是吳大帝孫權在61歲時生下的兒子,排行老七,是孫權年紀最小的兒子。
孫權為他取表字為“子明”,與孫權喜愛的名將呂蒙表字一樣。
孫亮公私分明,當即命令侍衛對黃門施以髡刑和鞭刑,而后將他交付有司下獄審查。
經此一事,孫亮展現了與其年齡不符的聰穎,孫亮的左右侍臣無不心悅誠服。
然而,年少聰慧也并非好事。
孫權的長子孫登和次子孫慮英年早逝,導致三子孫和與四子孫霸相爭太子之位。
孫權晚年昏聵,竟然廢黜孫和,賜死孫霸,又偏寵年輕貌美的孫亮之母潘淑,并冊立潘淑為皇后、孫亮為太子。
就這樣,年僅9歲的孫亮作為孫權僅有的嫡子,在孫權死后,即位成為了東吳的第2任皇帝。
孫亮年幼,無法親政,東吳朝政由托孤大臣諸葛恪把持。諸葛恪獨斷專權,朝野上下怨聲載道。
10歲的孫亮就聯合衛將軍孫峻,設下鴻門宴,在酒席上將諸葛恪砍死,并夷滅三族。
但孫亮此舉是前驅狼后遇虎。孫峻也是專權擅政之人,掌權后大肆殘害宗親,孫權的許多子孫都遭到毒手。
孫峻死后,其堂弟孫綝接掌大權,孫亮也只有12歲。
孫綝嗜殺,比孫峻更加殘暴,孫亮與他的矛盾日益激化。
當孫亮14歲親政時,孫綝亦沒有絲毫還政的意思。孫亮心中憤恨,開始暗中籌劃刺殺事宜。
然而,孫亮的岳父嘴巴不牢,將此事泄露。孫綝搶先下手,脅迫群臣將孫亮廢黜。
孫亮無奈離開皇宮,次年在押送途中,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可以說,孫亮的遭遇與曹魏的第4任皇帝曹髦頗為相似。
曹髦14歲即位,先后為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逼迫,奮起反抗司馬昭,最終命喪街頭,終年19歲;
孫亮9歲即位,先后為孫峻、孫綝兄弟逼迫,暗中謀刺孫綝,最終被廢身死,終年17歲。
兩人均是少年即位,聰穎非凡,且心懷大志,不愿裝傻充愣。
奈何權臣當道,君弱臣強,兩人即使早慧亦無力回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