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統字公緒,會稽郡烏傷縣人。
駱統(公元193年-公元228年),字公緒,會稽郡烏傷縣人,陳國國相駱俊之子,東漢末年至三國時吳國將領、學者。
駱統自幼失去雙親,與姐姐回到老家烏傷跟隨嫡母生活。
二十歲時,駱統已任烏程國相,任內有政績,使得國中民戶過萬。
后又遷為功曹,行騎都尉。駱統曾多次勸孫權尊賢納士、省役息民,并上疏反映百姓賦稅嚴重、生活艱難的境況,建議孫權愛護百姓,讓百姓能夠生存下去,國家才能更加強盛。
駱統曾任建忠中郎將,統領過凌統的部曲。因戰功駱統遷偏將軍,封新陽亭侯,任濡須督。
駱統曾與陸遜一起商討出火燒七百里連營的計謀,對付劉備。
在曹魏伐吳時,駱統與嚴在圭濡須口堅決抵抗曹仁,將其打敗。
黃武七年(228年),駱統去世,年僅三十六歲。
駱統字公緒,籍貫會稽郡烏傷縣。其父駱俊,官至陳國相,因不答應袁術借糧的請求,為其所派刺客暗殺。
建安四年(200年),駱統母親改嫁給華歆做妾,駱統當時八歲,于是與親戚一道回到烏傷。
他的母親來送別,駱統拜辭母親上車后,臉朝前而不往后望,他的母親哭著跟在車后。
趕車的人說:“夫人還在那里。”駱統說:“不想增添母親的思念,所以不回頭看他。”
他侍奉嫡母甚為恭謹。當時年歲饑荒,鄉里及遠方來的人大多生活困頓,駱統為了幫助他們而減少自己的飲食。
他的姐姐仁愛有德行,守寡無兒回到娘家,看到駱統的樣子心里十分難過,多次問他是什么原因。
駱統說:“士大夫們連糟糠都不能吃飽,我哪來心思自己一個人吃飽?”
他的姐姐說:“真是這樣,為什么不告訴我,而自己把自己折磨成這個樣子。”
于是她就將自己的糧食給了駱統,又將此事告知母親,他的母親也認為他很賢德,于是叫人分發施舍糧食,駱統由此名聲顯揚。
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以討虜將軍身份兼任會稽太守,駱統時年二十歲,被試用為烏程國相,烏程百姓超過萬戶,都贊嘆他能仁惠治理。
孫權嘉獎他,召他為功曹,代行騎都尉,并將堂兄孫輔的女兒稼給他為妻。
駱統致力于補救考查時政,如有什么見聞,他絕不讓事情過夜再辦。
他常勸說孫權尊重接待賢良人士,勤勉探究時弊;饗宴賞賜時,可讓大家分別進見,對他們噓寒問暖,施以親密情意,啟發誘導他們說出心里話,觀察他們的志趣,使他們都感恩戴德,懷著報答之心,孫權接受了駱統的建議。
孫權前期所以能推誠信士,求賢若渴,恤民如稚子;
同時,量能授器,德能容人,親以致愛,其間與駱統的剖心赤誠、剛正為人、諫以補過是密不可分的。
駱統后來出任建忠中郎將,帶領武射吏三千人。凌統去世后,他又統領凌統的軍隊。
當時,稅征徭役繁多,加之瘟疫流行,民戶減少。
駱統于是上奏說:“臣聽說君主治理國家,以占據疆土為強富,控制威福為尊貴,發揚德義為榮耀,永垂胤嗣為大福。然而,財物需要靠民眾生產,強盛依賴民眾力量,威權要借民眾勢力,福祚要仗民眾殖養,德行要借民眾興盛,仁義要賴民眾推行,這六個方面完全具備,然后才能順應天命、傳承福祥,保佑王族鞏固國家。
百姓沒有國君就不能相互安寧,國君沒有百姓就無法開疆辟土。’
推理來討論,就是百姓因君王治理而安定,君王因百姓幫助而立國,這是不可變更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