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強敵尚未消滅,天下尚未安定,三軍有無盡的戰爭,江邊有不懈的警備,賦稅征調,一向積累苛煩,加之瘟疫造成的死喪禍災,郡縣空虛,田野荒蕪。
聽到所轄城邑的報告,百姓的戶口日益減少,又多是殘老之人,少有青壯之夫,聽到這種情況之后,為臣心中如火焚急。
思慮考究其中原因,主要怪于小民不明事理,他們既有安土重遷的習性,而且又因先后出外當兵的人,活著的就生活困苦沒有溫飽,死了就拋尸露骨不能歸葬家園,故此他們更加眷戀故土,害怕遠行,把出門遠行看得與死亡一般可怕。
每次征調勞役,那些貧窮人家負擔沉重的人先被派送。稍有財產的人,就出家中錢財來行賄賂,不顧傾家蕩產。
輕率慓悍之人就逃亡深山險惡之地,與盜匪為伍。百姓困苦虛竭,饑號愁躁,憂愁煩躁就不安心生產,不安心生產則更加招致貧窮,更加貧窮則生活毫無樂趣,故此口腹餓急了,那奸邪之心就萌生,而叛逆的人也越來越多。
臣又聽說在民間,如果家中生活不能勉強自給的話,生下兒子,大多不去撫養,就連那些屯田兵士,因為貧困也有很多人拋棄孩子。
上天送育這些孩子,而作父母者卻將他們殺害,既擔心這種情況會冒犯天地、撼攪陰陽,又想到陛下開創的國家乃是無盡功業,強鄰大敵不是一下子可以殲滅,邊疆防守不是個把月可以撤除,而民兵不斷減損,后生者不得養育,這不是堅持長久年月,最終取得成功的好情景。
國家有百姓,猶如船行水上。水平靜則船安穩,水攪動則船不安,百姓雖愚但不可欺騙,雖弱但不可強壓。
所以圣明君主都重視他們,是因為禍福由他們所決定,故此作君主者要溝通與百姓的信息,以便根據時事民情來制定合宜政策。
當今官長居于接近百姓的職位,但他們卻以辦事周到為能事,向他們所取的超過目前國家的急需,很少有人再能以恩惠來治理,符合陛下上天有覆蓋大地般的仁義,布施勤勉體恤民情的仁德。
官吏的政務、百姓的習俗,日益頹敗,漸至衰微,其勢不能再推延過久。
治病要趕在病情未惡化之前,除患要趕在禍患未擴延之際。希望陛下能在日理萬機的繁忙中抽出一點空閑,留神深思,補救不足,深謀遠慮,撫育剩余之民,增添人財之用,使國家事業與三光(日、月、星)同輝,與天地等齊。為臣駱統這個大愿能夠實現,也足以死而不朽了。”
孫權深受感動,對他的意見特別重視。
黃武二年(222年),駱統隨大都督陸遜在宜都擊敗劉備,戰后升任偏將軍。
當劉備逃往白帝城時,徐盛、潘璋、宋謙等各自上書,向孫權請求乘機進攻蜀國。
孫權征詢陸遜的看法。駱統與朱然、陸遜認為曹丕正大規模集結軍隊,表面上托辭助吳國共討劉備,實際上心懷險惡奸計,因此應迅速撤兵。
不久,魏國果然出兵,吳國三面受敵。
同年,曹仁率軍進攻濡須,另派部將常雕等攻襲中洲,駱統與嚴圭共同抵抗并將其擊敗,駱統因功被封為新陽亭侯。
駱統后來任濡須督。他多次陳述有益時政的見解,前后上奏書數十次,所說的情況和建議都很有道理,
其中尤其是他估計招募的措施在民間助長邪惡敗壞風俗,容易使百姓產生叛離之心,應當急切絕止,孫權與他反復辯證,最后還是按駱統的意見處置。
公元228年(黃武七年),駱統去世,年僅三十六歲。
孫策遇刺后,其弟孫權繼掌江東,輔政的長史張昭積極向朝廷尋求正式詔命。
這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正在官渡前線與袁紹對峙,為穩定后方,他即以朝廷名義,拜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改治秣陵為建業,正式開始了對這一六朝古都的建設。
駱統時二十歲,孫權就讓他試守烏程相。
烏程國是個侯國,其國相職同于縣令長。漢末三國時,曾有三人先后為烏程侯: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孫堅被封烏程侯;
建安二年(197年)孫策襲爵,但他看不上,讓爵位給弟弟孫匡;吳景帝永安元年(258年)。
孫皓再被封烏程侯。也就是說,駱統為相時的烏程侯,只能是孫匡。
駱統在此任上,甚有恩惠。烏程民過萬戶,都稱贊他仁惠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