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191年),董卓篡奪皇權后,遭到袁紹、袁術、曹操等諸侯的夾擊。
遷都長安后,當時的張溫擔任衛尉官職,張溫與董卓不交朋友,因此遭到董卓的反感。
因此,為了樹立威信,鏟除異己,董卓誣蔑張溫與袁術有私交,并于初平二年(191年)十月初一將張溫折磨致死。
對此,在筆者看來,作為董卓的老大,張溫白白錯失了除掉董卓的良機,最終被董卓殺死。
當然,殺了張溫之后,董卓在東漢朝廷就失去了更多的支持,最終被王允和呂布消滅了。其二,張溫
另一方面,漢末三國時期,還有一個張溫,這就是東吳大臣——張溫。
張溫三國時期吳國大臣。對于張溫來說,江南四姓之一的吳縣張氏,以其威風凜凜的外貌和出眾的才干,引起了孫權的重視。
于是,孫權召見議郎,選曹尚書,遷太子、太傅。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孫權趁關羽圍攻襄樊之際,派呂蒙攻打荊州,斬殺了關羽。而這自然就導致了蜀吳聯盟的破裂。
于是,蜀漢與東吳之間終于爆發了夷陵之戰。公元221年,劉備攻克東吳,發動夷陵之戰。此戰,東吳雖然獲勝。
然而夷陵之戰后,強大的東吳引起了曹丕的警惕,遭到了曹魏的進攻。劉備病逝后,諸葛亮也有意恢復蜀吳聯盟。
從這一點來看,蜀漢和東吳都需要恢復聯盟。而要恢復聯盟,自然是互相派遣使者。在此背景下,張溫被孫權派往蜀漢。
因此,公元224年,張溫來到蜀國后,致力于表達東吳的誠意,從而推動蜀吳關系的恢復。
經過一番交談,蜀漢丞相諸葛亮非常看重張溫的才華。因此,一年后,諸葛亮派使者鄧植出使東吳,既體現了諸葛亮恢復蜀吳聯盟的誠意,也因為張溫的使命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溫回到東吳后,不僅沒有得到賞賜,反而被孫權派往豫章縣隨軍作戰。抑制。原因是孫權對張溫對蜀漢的贊揚非常不滿。
另外,張溫卷入了濟炎事件,因此被孫權軟禁。大約六年后,張溫因病去世。對此,在不少歷史學家看來,孫權對張溫的打壓,可能是為了削弱張溫背后的張武峻家族。
據介紹,漢末三國時期,吳郡張氏有張溫、張彥、張惇等,都是張穆的后裔。因此,非常明顯的是,與魯迅、陸抗、魯凱所屬的陸氏一樣,張溫家族在東吳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
基于此,孫權對張溫的打壓,顯然是為了制衡這些地方士紳,以免即位君主在孫權死后難以掌控局面。
相應地,魯迅比張溫更有權力。結果,陸遜因為卷入二宮之爭而被孫權指責,甚至氣得病死。而這自然也反映出孫權對待江東地方士紳的態度。
總的來說,漢末三國時期,有兩個歷史人物叫張溫。
雖然張溫兩個人并沒有什么直接的聯系,比如血緣關系,但是在最終的結局上,其實在東漢末年,
張溫就被董卓所殺,而在東吳的張溫也被軟禁了,也就是可以說,他們并沒有取得更理想的結局。
張溫出身顧陸朱張吳郡四姓之張氏。張氏出自姬姓,據說少昊(姬姓)之子惲為弓正,子孫賜姓為張,漢留侯張良即其后。
張良后人張睦東漢時為蜀郡太守,張氏后人遂移居蜀地,三國時季漢左車騎將軍張翼即其后人。
張睦后人又有一支遷居吳郡,后發展成吳郡張氏。吳郡張氏在三國時,除張溫外,還有吳大鴻臚張儼、與陸遜齊名的張敦等。
漢末三國時,張良后人中,還有一位名人:五斗米道系天師張魯
張溫的父親張允輕財重士,名顯州郡,和同郡高岱交好。
許貢為吳郡太守時,迫害前任太守盛憲,被盛憲舉為孝廉的高岱就帶盛憲避難于許昭家,而前往徐州牧陶謙處求救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