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張溫與暨艷朋黨作奸,無憑無據,僅以舉才不當推定,實在說不過去。關于貽誤軍令,駱統也進行客觀解釋。
認為張溫一直奉公執行命令,軍馬沒有減少,戰場上沒有退卻,軍期也沒有延誤,完全盡心為國,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
對孫權指責張溫出使蜀國有辱本國,駱統認為,為國出使,盛贊他國的美好,只要自己沒有屈節,就不能說是有辱本國,而是正常的使節之行。
蜀派鄧芝回訪,這是國與國之間友好的往來。
鄧芝的回拜,實際上是諸葛亮派鄧芝送張溫回國,是對吳國的尊重,不是張溫的私交行為。
此外,對于其它的罪名,駱統也一一抗辯。為使孫權納諫,表明自己的無私和剛正,駱統最后表態:
“我和張溫已多年沒有聯系。張溫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對張溫有什么特別的感情,只不過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
如果君王能細加辨析、核實,什么嫌疑都能解開。今天我為張溫陳情抗辯,我也并不對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
張溫已受坐獲罪,獨行在前;我也愿受恥,罷官革職在后。”
孫權最終還是沒有采納駱統的意見。
六年后,張溫因病去世。
漢末三國時期,大多數人的名字都是單字,如劉備、張飛、趙云、關羽、馬超、黃忠等。
在此基礎上進行復制名字的問題,也就是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無法避免的。
例如,漢末三國時期,有三位歷史人物,名叫“李豐”。其中,東漢末年第一名將李豐袁術被曹操所殺;第二個李封是魏國大臣。
高平陵事變后,李峰參與了廢黜司馬師的計劃。司馬師被免職;第三個李封是蜀漢大臣李嚴的兒子,也為蜀漢效力。
同時,至于筆者今天要說的“張溫”,也存在重名的情況。
漢末三國時期,有兩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叫張溫,一位是董卓的上司,一位是東吳的大臣。
東漢末年南陽讓縣人。官至司隸孝尉、太尉,封湖湘侯。
張溫是曹操的祖父曹騰提拔的。中平二年(185年),漢靈帝冊封張溫為車騎、假節將軍,與副手金吾元龐討伐胡人北宮伯玉。
當時,董卓被封為破魯將軍,周慎同將軍是張溫的部下。因此,非常明顯的是,董卓曾經是車騎大將張溫的部下。
張溫派周深率領三萬人追擊邊章、韓遂。周深戰敗后,張溫派董卓率領三萬人討伐羌人仙靈部落。
羌胡人在望遠北面包圍了董卓。在此背景下,董卓并沒有硬抗,而是悄悄撤退。董卓保存實力的行為自然引起了東漢朝廷的不滿。
因此,張溫以皇旨招攬董卓。董卓心虛,遲遲不去見張溫。見到董卓后,張溫開始責怪董卓,董卓的回應并不恭敬。
這時,孫堅上前,在張溫耳邊小聲說道:“董卓不但不怕被定罪,反而囂張,大聲說話,應該宣明法律,嚴懲他。”
“在我看來,加油,張溫如果能聽從孫堅的建議,殺掉叛逆的董卓,無疑就能避免日后董卓的亂局。
不過可惜的是,張溫還是猶豫不決,不忍心這么做,于是對孫堅說道:“你先回去吧,時間長了,董卓就會起疑心了。”
孫堅這才起身離開。而這自然導致董卓得以逃脫。
中平三年(186年),漢靈帝在長安拜張溫為太尉,成為最早不在朝的三位太子。
同年,張溫被召回首都。中平四年(187年),張溫因平亂不成,被漢靈帝免職。
當然,張溫在戰斗中落敗,其實也和董卓陽的服從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