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人,東漢末年名臣,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的父親。
蔡邕年少時就博覽群書,精研辭章、算術、天文,精通音律。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司徒橋玄征召蔡邕為河平縣長,不久入朝擔任郎中,后又升任議郎。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等人勘正六經文字;親自書寫丹于碑,請工匠鐫刻后立碑于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
蔡邕因為上書言事,遭到中常侍程璜誣陷,獲罪后全家被流放到朔方。因為在東觀曾與盧植、韓遂等撰補《后漢記》沒有完成,蔡邕上書漢靈帝,獲得特赦返回本郡居住;
后來又遭到宦官迫害,流亡江海十二年。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司空董卓專權,聽說蔡邕的名氣,特地征召蔡邕入朝,董卓任命蔡邕為祭酒,又舉薦蔡邕為高第,補為侍御史,轉任持書御史,擔任尚書;
不久,蔡邕又兼任巴郡太守,后又留在宮中,擔任侍中。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蔡邕升任左中郎將,跟隨獻帝遷都長安,受封為高陽鄉侯。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用計誅殺董卓,蔡邕受到牽聯被下獄治罪,不久死在獄中,時年六十歲。
作為漢末的經學大家,蔡邕在文學上貢獻豐富。他證定刊刻了“五經”石經,寫下了《漢記十意》。
他的碑文、詩、賦、誄、贊、章表、論議等各體都寫得很好,創作的各類小賦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賦的藝術表現領域,為魏晉小賦的繁榮起了開導、示范作用。
除此之外,蔡邕還受創了飛白書體,豐富了中國的書法藝術。后世對蔡邕的評價呈兩極分化。東晉史學家裴松之認為蔡邕雖然被董卓親信任用,但絕非他的黨羽。
南朝宋史學家范曄也在情感上同情蔡邕,認為蔡邕之死乃“意氣之感,士所不能忘也”,即一種有情之士的理想主義情懷。
但是明末清初王夫之、顧炎武等思想家對蔡邕拜于董卓帳下的“政治搖擺”多持批判態度。
蔡邕是陳留郡圉縣人,其人孝順而重義。他曾三年衣不解帶地侍奉臥病在床的母親,并在母親過世后于墓旁蓋房而居,一舉一動都遵守禮制。
蔡邕與叔父、叔伯的兄弟同居,三代都沒有分家,為鄉人所稱道。蔡邕年少博學,曾追隨太傅胡廣研學辭章、算術、天文,并且精通音律。
漢桓帝時期,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位宦臣弄權,驕橫恣肆,他們聽說蔡邕琴彈得好,就告訴漢桓帝,命令陳留太守催促他啟程入宮。
蔡邕不愿前往,走到半路就假稱生病,回到了家中。蔡邕生活中不喜歡與時人交游,卻愛好古玩收藏。
他受到東方朔的《客難》以及揚雄、班固、崔駟這些文人設問自答式的寫作啟發,博采眾長,創作了《釋誨》,用來勉勵自己明辨是非。
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蔡邕受到司徒橋玄的征召,出任河平縣長,后來又受命于朝廷,赴京擔任郎中,在東觀參加校勘古籍的工作,又任議郎。
蔡邕認為這些流傳下來的經傳典籍之中,被誤讀、誤寫的謬誤頗多,致使后來的不少學者曲解原意,以訛傳訛。
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他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等人特此向漢靈帝劉宏奏請訂正《六經》,漢靈帝應允。
蔡邕后來又將修訂過的典籍親自書寫丹于石碑之上,矗立于太學門外,以供后學儒生學習。世稱“熹平石經”。
過去朝廷為避免州郡之間結黨營私,制定了“三互法”,即存在婚姻關系的家族和幽、冀兩州的人士不可以交互做官。
隨著禁忌日趨嚴密,人才選拔也變得困難,以至幽、冀兩州的刺史職位長期空缺。蔡邕見到這種情形,上疏朝廷,希望能廢除這項禁令,但是沒有被采納。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七月,漢靈帝劉宏頒發罪己詔,召蔡邕、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華等人至金商門就朝廷的施政得失上奏諫言,起因是這年民間,內有自然災害頻發,外有鮮卑襲擾,災禍連連,老百姓們人心惶惶,漢靈帝也焦灼不安,想要找出禍患的源頭。
比起朝中只求明哲保身的公卿大臣們,蔡邕的切言直對引起了漢靈帝的重視,特詔他進一步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