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久攻平原不克,又聽說鄴城危急,只得回軍救援。可袁尚畏懼曹操,只得駐扎在鄴城十七里的滏水,舉火與城內的審配呼應,想要一起內外夾攻曹操。
曹操看破袁尚意圖,于是主動出擊,屢次擊敗袁軍。袁尚知道自己不是曹操對手,便派人向曹操投降,但為曹操拒絕。
曹操知道袁尚被自己打得已是驚弓之鳥,便乘勝追擊,再次打得袁尚大敗而逃。袁尚本想退往中山重整旗鼓,可又遭到袁譚趁火打劫,再次大敗而逃,只得前往幽州投奔二哥袁熙。
不久曹操攻破鄴城,審配不屈被殺。而高干見袁家大勢已去,主動歸順曹操。接著袁熙的手下見袁家大勢已去,也在建安十年(210年)叛變投曹,導致袁尚、袁熙只得北投烏桓。
由于袁紹素來厚待烏桓,所以烏桓單于蹋頓就收留了袁尚兄弟。而曹操為了徹底解除后患,便與建安十二年(207年)遠征烏桓,結果烏桓在白狼山之戰慘敗,二袁只得逃往遼東投靠遼東太守公孫康。
袁尚素來驍勇,見遼東遠離中原,便和袁熙商議襲殺公孫康,占據遼東重振袁家。然而公孫康早就做了兩手準備,要是曹操來,就利用二袁對抗他;
要是曹操無意奪取遼東,自己就殺二袁討好他。果然曹操知道公孫康心意,主動選擇撤軍,公孫康便殺了二袁獻給曹操。
曹公包圍鄴城的時候,袁譚攻占了甘陵縣、安平國、勃海國、河間國幾地。袁尚戰敗后,逃回中山國。
袁譚又進攻中山國,袁尚只得逃往故安縣,袁譚就吞并了他的部隊。曹公寫信給袁譚,譴責他違背約定,并與他斷絕兒女婚姻關系,讓她的女兒回娘家去,然后進軍討伐。
袁譚很害怕,從平原縣撤出,跑到南皮縣固守。十二月,曹公進入平原縣,收回被袁譚攻占的郡縣。
曹操包圍了鄴城,袁譚則攻占了周圍的地區。這表明在三國時期,各個割據勢力之間的戰爭非常激烈,爭奪領土和資源是戰爭的主要目的之一。
袁尚在這場戰爭中被擊敗,逃回了中山國。袁譚則繼續進攻中山國,并將袁尚的部隊吞并。
這表明在戰爭中,戰勝方往往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領土和勢力范圍,而戰敗方則不得不退縮,甚至失去自己的軍隊和領土。
曹操這封信的目的是譴責袁譚違背約定,并斷絕他與袁尚之間的婚姻關系。這表明在戰爭中,遵守約定和聯盟是非常重要的,破壞盟約往往會引發戰爭。
同時,曹操也通過這種方式加強了自己在戰場上的威懾力,表達了自己的權威和決心。
袁譚聽到曹操進軍的消息后,非常害怕,從平原縣撤出,并固守南皮縣。這表明在戰爭中,軍隊的撤退和固守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并尋找最佳的防御策略。
袁譚和袁尚之間爭奪領土和權力的斗爭,反映了三國時期家族內部的政治斗爭。
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普遍,親兄弟之間為了權力和領土而互相爭斗,導致家族分裂,甚至滅亡。因此,這段材料給我們提供了以下教訓:
1.親情不敵利益。在權力和領土的誘惑下,親兄弟之間也會互相爭斗,甚至互相殘殺。
這表明在利益面前,親情并不可靠,因此人們應該更加注重利益的分配和平衡,以避免內部斗爭和分裂。
2.信任危機。袁譚和袁尚之間之所以互相爭斗,是由于他們之間的信任出現了問題。
這表明在政治和家族內部,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信任破裂,就容易引發內部斗爭和分裂。
3.權力集中的重要性。袁譚和袁尚之間的斗爭最終導致了家族的分裂和權力的分散,這表明在政治和家族內部,權力應該盡量集中,避免權力的分散和失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