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審配侄守將審榮引兵入城,審配被斬。袁尚命牽招向高干求援,被拒絕,牽招投降曹操。
在曹操包圍鄴城的時候,袁譚背叛曹操,趁機抄掠攻占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閑,進攻在中山的袁尚。袁尚戰敗,跑到故安投奔袁熙。
建安十年(205年),袁熙部下焦觸、張南叛變,袁熙和袁尚逃到烏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田疇幫助曹操為向導偷襲柳城,袁熙、袁尚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數萬騎在白狼山遇到曹操大戰。
曹操大將張遼斬蹋頓,袁尚又與袁熙帶著幾千親兵投奔遼東的公孫康。公孫康打算捉住袁尚來邀功,就事先在馬棚裹面安排了精強勇猛的士兵,然后出來邀請袁尚、袁熙。
袁熙心中起疑,不想進去,袁尚強迫他進去,袁熙就同他一道進去。還沒來得及坐下,公孫康喝使伏兵捉住他們。砍下二人的腦袋送給曹操,北方于是統一。
建安七年(202年),冀州牧袁紹病死,由三子袁尚繼承家主之位,領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既然袁尚坐擁富庶的河北四州,為何僅過了不到三年就被曹操擊敗,盡喪河北之地呢,為你細細道來。
袁尚出身東漢頂級士族汝南袁氏,為冀州牧袁紹與后妻劉氏之子。本來袁尚是袁紹的第三子,前面還有兩個哥哥袁譚、袁熙,按理是無法繼承家主之位的。
可是袁尚有個好媽,極力幫助兒子爭位。同時袁尚長得英俊,與其父袁紹類似,所以袁紹對這個兒子十分喜愛。
袁紹本就寵愛劉氏,加之劉氏多次稱贊袁尚有才,所以他就愛屋及烏,動了改嗣的念頭,把長子袁譚過繼給了哥哥袁基。
本來不出意外的話,袁尚即位是早晚的事。可是意外來了,建安七年(202年)時袁紹因為屢敗于曹操而氣死,臨終并未明確繼承人選,導致袁尚即位的合法性并不充足。
當時袁紹手下謀士眾多,而辛評、郭圖夙來支持袁譚,便提議立嗣以長,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
可審配、逢紀向來與辛評、郭圖不和,擔心袁譚即位后會遭到辛郭二人打壓,便力主遵從袁紹生前的意愿,立了袁尚為家主。
青州刺史袁譚自然不服弟弟袁尚,于是屯兵黎陽,準備靜觀其變。而幽州刺史袁熙與并州刺史高干(袁紹外甥)雖都選擇支持袁尚,
但并不希望看到袁譚與袁尚骨肉相殘,所以選擇按兵不動。因此袁尚僅在名義上擁有幽并二州之地,實際只能控制冀州。
恰好曹操北攻,于是袁尚和袁譚和解,合力對抗曹操。同時袁尚為了緩解自己這方面的壓力,便任命郭援為河東太守,讓他和自己的表哥高干一起攻打河東。
數月后,二袁與曹操大戰不敵而只得北逃鄴城。同時郭援與高干軍也被曹操部下鐘繇擊敗。隨后曹操為使二袁內訌而主動撤軍,南下攻打荊州牧劉表。
袁譚見曹操退走,便向袁尚提議說:“我們之所以敗給曹操,就是因為鎧甲不精。現在曹操退走,人心思歸,可以趁著他們渡河時發動突襲,一定能取得勝利。希望你調撥軍馬與鎧甲給我,讓我攻擊曹操。”
然而袁尚擔心袁譚是假意襲曹,實則要從他這里騙取鎧甲與軍馬,便予以拒絕。袁譚大怒,便聽從辛評、郭圖的建議攻打袁尚,結果慘敗,只得逃往南皮。
青州別駕王修聽說袁譚兵敗,便前去支援,還勸他與袁尚和解,共同對付曹操。然而袁譚不聽,于是袁尚便進軍討伐。劉表聽說二袁相爭,便寫信勸二人講和共抗曹操,但二袁都不予理會。
袁譚兵敗,只得逃往平原,還派人向曹操求救。然后袁尚聽說曹操前來,這才放棄圍攻平原而回師鄴城。隨后曹操與袁譚結為兒女親家,接著假意退軍。
建安九年(204年),袁尚留審配守鄴城,自己再次率軍征討袁譚。曹操聽聞袁尚出征,立馬北攻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