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纮搖了搖頭,說道“主公小覷江夏水軍也”
“嗯”孫權問道“東部何出此言”
張纮捋著胡須,分析說道“主公,莫非以為江夏水師無能者乎”
“江夏水師兵敗而撤,我軍追之。敵將能于危機之中,依仗水情,在我軍大部未至之際,調兵遣將,先兵破凌校尉,后圍殺徐平虜,其膽識過人,兵略超群,不可小覷啊”
聞言,孫權皺起眉頭,打斷說道“東部,徐平虜、凌校尉二人身亡,乃自身貪功冒進,又中敵將奸詐之策。此人或有兵略,但何至于其兵略超群,為我大軍勁敵。”
聽著孫權的反駁,張纮不緊不慢,說道“主公,敵將能于大軍敗退之際,看出我軍將士貪功心切,挺兵冒進,可謂識戰機變化;兵退之時,誘敵深入,占據順風、順水之勢,遣兵圍殺,可謂識地利;獨領舟師,以弱迎敵,用策破敵,可稱智勇。”
“此將,敗而不亂,能識戰機變化,辨敵我之情,曉用計謀,當有上將之才。今豈能因其手段卑鄙而小覷,主公切莫小覷。”
張纮知道孫權的沒有什么軍事天賦,特意將這些話掰開捏碎了,分析給孫權聽。
孫權拍著髀肉,感嘆說道“如此大才,惜不為我江左所用,反而為我江東敵寇”
張纮捋著胡須,繼續說道“又觀凌校尉,其素以膽氣著世,為孫討逆手下時,征戰從軍,常為先鋒破敵。今纮聽聞敵鈴鐺之將率部前突,斬殺凌校尉,又救蘇飛,逼退黃都尉,乃是驍勇之士。”
“江夏兵敗之下,黃祖必會重用此將,提拔虎賁之士。而我軍水師先勝而后敗,大將身亡,士氣被奪。故而主公若欲以江夏立威,統兵攻之,恕纮直言實難破敵。”
頓了頓,張纮說道“當下江東山賊亂起,主公揮兵回討,掃蕩群寇,安撫人心,委任親信于地方,收諸將之心,則威勢立也,此當為上策。若計較于江夏,江東動蕩難安,若是主公難破,又將何以服眾。”
孫權沉默下來,他已經明白了張纮的深意。
別看江夏水軍敗于他們之手,但是江夏軍中有能人,在此戰中那位能人嶄露頭角,在接下來的作戰中,必定會發揮更大的作用。而本為建功揚威的孫權,如果打不好,估計就不好服眾了。
不如挑軟柿子捏,畢竟捏軟柿子也能提高自己的威望,何必死磕一個硬柿子。而且這軟柿子危害比硬柿子大,不能不解決。等他把江東軍權捏在手里了,地方徹底平定了,再來挑戰這個硬柿子也是不晚。
冷靜分析利弊關系,孫權說道“幸有東部勸諫,孤決策險些有誤”
遲疑少許,孫權憂慮問道“今徐平虜身亡,孤初掌軍權,無親信大將輔佐,不知東部有何高見”
張纮露出微笑,說道“主公,群臣之中,公瑾忠貞可信,既曉兵略,又知進退。以纮之見,主公憐惜敵寇之將,不如提拔麾下大將,引為心腹。”
“公瑾”
孫權面露沉思之色。
與演義上有出入,孫策時期,周瑜的待遇與孫氏諸將待遇差不了多少。比如在配兵上,周瑜兵二千,騎五十人,與程普、黃蓋、韓當等家臣一檔,外鎮豫章的巴丘。
孫策臨終安排上,周瑜也非托孤大臣。
但周瑜抓住了關鍵的時間點,在孫權登基困難之時,帶著二千兵馬來到吳縣,站在孫權那邊,擁護孫權繼位。至此,周瑜成為中護軍,與托孤大臣張昭共同執掌軍政大事。
在孫權繼位后僅是將軍位,諸將群臣禮儀簡陋,唯獨周瑜使用君臣之禮,維護孫權的統治地位。
“多謝東部勸諫”孫權微微頷首,說道“公瑾,忠貞可信,身具大將兵略,可以用之。”
“不敢”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