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合肥前,霍峻手上有五萬多兵馬,加上俘虜的曹軍,以及魯肅增援而來的五千人,江淮兵馬膨脹到六萬人左右。
如今曹操撤軍,江淮壓力大減,如果不向淮河進取用兵,僅以六安、合肥、射陽三城為據點,根本用不到六萬大軍。
霍峻微微蹙眉,說道“淮東,守射陽城,兵馬萬人,足以御敵。守六安、合肥二城,兩萬余眾分守,互為犄角,淮西可無憂矣。剩余軍士回江東休整,以為輪換之用。”
“如此布置,江淮守備有余,子龍、漢升可率本部兵馬回軍,以便主公向巴蜀增兵。”
見兵馬夠用,霍峻吩咐說道“子通,按照以上布置,讓二位將軍回武漢復命。”
“諾”蔣濟答道。
少頃,司馬芝氣喘吁吁地從山路爬了上來,說道“都督,芝已探明水道。”
今霍峻趁著曹操撤軍,出城登山,便是為了尋找肥、施二水的舊河道,看能否將其疏通。
霍峻招呼左右拿水給司馬芝,問道“子華,肥水、施水能通否”
司馬芝喝了幾口水,說道“果如子通言,肥、施二水間有舊河道。秦漢時,南北肥水匯集,江淮之錢糧,吳越之革木,通過河道互通,實乃一時之都會。”
古人為城池取名字,為了容易分辨,常是簡單粗暴。多以山川地勢為名。如因洛陽之名,來自城池坐落于洛水以北;襄陽之名,因城池在襄水之北。
合肥之名,亦是來源于肥水。昔南肥水與東肥水匯集,城池建于附近,故而取名合肥。然隨著時代的變化,能讓兩河互通的河道已是消失干涸,唯有重新疏通,方能重現合肥之名。
說著,司馬芝折下樹枝,在地上勾勒河道,說道“都督,施、肥二水雖僅隔將軍嶺,但其間山勢險峻,難以疏通挖掘。芝走訪多時,觀舊河水道,竊以為當在陽湖互通。”
“陽湖”
霍峻思考許久,說道“陽湖位于施水東北方,二水相隔甚遠,安能通行”
“不然”
司馬芝在地上畫出芍陂,說道“陽湖可與施水互通,其間水道名為施水支津。陽泉不與肥水相通,但其間卻有閻澗水,閻澗水出自芍陂。”
“孫叔敖時,修芍陂,引閻澗水注陽湖,施水支津又與陽湖通,故經二水一湖,施水與肥水通達,再過芍陂可至壽春附近。”
“然因戰亂以來,芍陂淤積,閻澗水干涸;施水河道寡有修繕,施水支津河水漸少,故河道廢棄,已有數十年爾”
肥水運河受芍陂水影響大,隋之前芍陂水量豐富,可以保證肥水運河的通行。但到了隋唐之后,芍陂水位下降,肥水運河逐漸廢棄,即便修繕河道也不能用。
霍峻盯著地上的水道圖,說道“如果能引芍陂水至陽湖,以讓二肥水通達。時長江舟舸,走巢湖入肥水,又從肥水至芍陂,將可兵達壽春矣”
霍峻拉起蹲在地上的司馬芝,笑道“淮東通邗溝,淮西疏舊道。彼時北伐,吳楚兵糧,可用舟舸運至淮河,中原將不得安也”
“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