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兩漢得失
得聞劉備今下狀況,霍峻多有憂愁。
霍峻與杜度聊了幾句,則與張飛、王粲等人入閣,等候劉備歸來。
少頃,劉備在侍從的攙扶下,緩緩坐到榻上,喝上幾口參湯,以為滋補氣血,緩以養身。
身體稍微舒緩了些許,劉備環顧眾人,問道“諸君為智謀之士,今朕心間有一疑慮,不知能否為朕解之”
“我等當知無不言”眾人道。
劉備將毛毯蓋住腹部,說道“漢有兩世,何以中漢不如前漢強盛”
“這”
“稟陛下,中漢之時,內有外戚、宦官專政;外有胡人、西羌叛亂,內憂外患之下,中漢豈能興盛”馬良說道“上者;后宮干政,中樞黨爭;下者豪強兼并,與官勾結。故而中漢安能久存”
王粲拱手而拜,如實說道“前漢之所以亡,非在君上而在地方。前漢元帝之后,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流民四起,怨聲載道。故有赤眉、綠林反叛,動搖漢家天下。”
劉備所提問的議題太過寬泛,這讓左右文武不知怎么回答。
沉默少許,劉備看向霍峻,問道“仲邈常有高見,今兩漢興亡,可有不同之見”
“元帝之后,豪強兼并,大族奢靡,百姓無田耕作,無糧可食,漸為民亂。時天下人心散亂,王莽以偽善之面,竊取漢室。”
“昔商鞅改舊制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脩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季漢興國而北伐,當從循商君之語。”
說著,劉備靠在榻上,說道“朕本欲過些時日觀病體如何,再告訴君與孔明。然自視身體,今深感難以長久。”
霍峻略有深沉,說道“陛下,秦人亡國,前漢鑒之;前漢覆沒,中漢改之;中漢失國,季漢不可哀之而不鑒之。”
至于為何東漢不像西漢亡于農民起義,除了朝廷對田畝數據的嚴格控制外,則就是出現了農業革命,以及長江流域大開發。
劉備捋著胡須,感嘆說道“孔明言中漢得失,與君所見略同。今聽君不同之見,再思中漢覆沒,朕深痛桓、靈二帝。無此二君,豈有何進、董卓、曹操三者亂政乎”
當然不是說東漢有大興的希望,僅能說東漢還能存續。如果遇見圣明的天子,茍活幾十年,甚至一百年,或許都有希望。
“讀史而知興替,是為正道之言”
東漢之所以覆沒,董卓之所以能入主洛陽。實際上與關東士族的過分自信,以及何進兄妹的愚蠢有非常大關系。
君臣又聊了幾句,眾臣則就是徐徐退下。霍峻因有事留在堂內,欲向劉備稟報。
秦統治時間太短,根本無法給西漢太多的經驗教訓。
別看東漢在黃巾起義后不久滅亡,但實際上東漢的滅亡更多歸咎于上層的政治斗爭。若漢靈帝能正常委任太子,不搞什么幺蛾子,東漢在他手中滅亡不了。
劉邦平天下太快,故而后遺癥不小。在劉邦登基之后,常年被兵事所累,且為了治天下,創造性采用郡國雙軌制。
桓靈時期,涼州羌亂再起,為了平亂,重用涼州武人,因解決不當,邊章、韓遂再起叛亂。因兵亂而崛起的董卓,由于靈帝處置不當,最終反噬東漢。
因此別看秦到漢末僅四五百年,但實際上已有三種王朝滅亡的類型為前車之鑒。即秦因虐民而亡,西漢因縱豪而亡,東漢因黨爭而亡。
見霍峻直接詢問,劉備長嘆了口氣,說道“今病癥欲重,恐難痊愈,朕已思后事爾”
“非也”
至于為何有大批流民,則與西漢缺乏治理經驗有關,因初次統一天下,中原凋敝,為了迅速復興,西漢不限制土地兼并。
今劉備禁皇后、太后干政,除了受呂雉影響外,還有受東漢那幾任皇后、太后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