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禁止閹人出任內庭長官,則是吸取東漢時期宦官干政。如皇后所居的長秋宮,有長秋寺為治理機構,管理宮中事宜,其多是宦官擔任。
西漢的滅亡問題,光武帝劉秀豈會不知
霍峻沉聲說道“孝武皇帝時,董仲舒奏言,天下土地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然因邑陵制,尚有可遏。及至元帝時,廢邑陵制,關東豪強不再遷徙邑陵,則豪強無法遏之。”
劉備贊嘆不已,說道“朕與君相知二十余載,本以為盡知君之才略,不料尚有不知之處。出則亡敵國,縱橫天下;入則知興替,齊治百姓。出將入相,舍君之外,何人能及”
“陛下,恕臣斗膽。臣與陛下相處數月,見陛下精神漸衰,疾病似有加重。今陛下能否向臣明言,疾病何如,御體何如”霍峻拱手道。
“臣粗鄙之見,如有謬言,望陛下見諒。”霍峻說道。
冬小麥的廣泛種植,得以養活大量關東的人口。而后長江流域被開發,所能容納的百姓也就更多。
因以上二者,東漢亡于農民起義的上限被提高。但因關東豪強、士族膨脹,皇帝幼亡,其因黨爭而亡的概率更大。
當流民問題威脅到大漢時,西漢君臣雖有想法,但受迫彼時之形勢,無法著手解決。
“不準”
“陛下,那糜后呢”王粲試探下問道。
邑陵制度,本是劉邦強干弱枝的手段,不料到中期成為打壓豪強的工具,算是陰差陽錯。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實際上與郭太后一族有聯絡。擁有郭太后的支持,司馬懿擁有誅殺曹爽,廢立皇帝的權利。
劉備神情不改,嚴肅說道“兩漢以來,太后亂政者眾多,豈能不禁”
左右文武齊刷刷而拜,高呼道。
當下霍峻以超越時代的政治眼光,來粗略評判兩漢政治得失,真就讓劉備與堂中眾人震驚。
“那前漢可是因王莽篡位而亡”劉備復問道。
“中漢雖有黃巾之亂,西羌亂境。但與國而言,聲威尚在,地方臣服。如靈帝圣明,擇賢治國,未必不能存續中漢。且若非靈帝擇嗣君有失,何以有何進、董卓之亂代出明君,中漢尚有存續之希冀。”
此令之后,唯有士人可以擔任大長秋,而宦官不得出任。
劉備斟酌良久,說道“鑒兩漢政之得失,傳朕之帝詔。即日之起,自朕以后,后宮妃嬪不得干政;廢閹人執掌后庭之印,選以賢士代之。此為祖制,后世諸君不得違令。”
秦漢之時,皇后或太后的權利非常大,從稱謂上可見一斑,如稱皇后為殿下,以太后為陛下。既受稱陛下,太后在某些方面,其權利不小于皇帝,甚至擁有廢立皇帝的權利。
“至于前漢,臣以為縱無王莽,前漢亦會覆沒流民之手。”
經文、景、武三代努力,封國勢力消亡,取而代之則是外患匈奴。后來匈奴難以為患,及至昭、宣、元三帝時,流民則成為大漢最大的問題。
關西與關東的割裂,人盡皆知。如關東士人屢次希望棄涼,加上打壓關西武人的政治地位,豈能不遭涼人的反噬。
霍峻沉吟少許,拱手說道“啟稟陛下,以臣淺薄之見,前漢亡于流民,而中漢亡于黨爭。”
在劉備眼中桓、靈二帝就是讓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若是出明君治世,未必不能存續東漢。
且在二帝時期,東漢黨爭達到高潮,外戚、宦官、士人三股勢力互相交錯,其矛盾最終在靈帝死后爆發。
“陛下英明”
故而在中后期發起度田,終東漢一朝,中樞對田畝數據非常重視,其控制力勝過西漢。
“朕剛已下詔,令伯言回京。有些事當讓太子承擔了”
“陛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