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沉吟少許,說道:“當下春麥幾近被刈,諸葛亮率部急撤,張郃將軍不日將與我軍匯合。我軍留駐博望已無大用,欲破諸葛亮,還需率大軍南下。”
說著,司馬懿吩咐說道:“令各部稍作休整,明日尋道南下!”
“對了,讓百姓撿拾遺棄麥稈,以為軍中戰馬口糧。”
“諾!”
且不言司馬懿率兵尋著諸葛亮撤軍道路南下,當下從宛城回大營的諸葛亮正與軍中文武商討軍事。
大帳內,笑聲不絕。
“丞相之計果是精妙,我軍既刈了魏軍春麥,讓魏軍需從許洛運糧。且還嚇得司馬懿連夜卷甲南下,讓他無法留駐博望。”施然佩服說道。
諸葛亮輕撫羽扇,笑道:“刈麥僅為小計,尚不足以破敵!”
文聘略有沉吟,說道:“大司馬率大軍出淮泗,丞相統偏軍為呼應。今不如依江漢之糧,與司馬懿大軍對峙,以全牽制魏軍之任。”
“司馬懿狡詐多謀,丞相如若用兵不幸被魏軍所敗,我軍將撤走江漢。彼時魏軍將率兵東進,與中原諸兵圍擊大司馬,此將壞北伐大計矣!”
蓋因文聘常年與司馬懿打交道,深知司馬懿用兵之強悍,故缺乏戰勝信心。當下作為偏軍北伐,文聘更是希望完成霍峻所布置的任務,而非主動出擊。
諸葛亮撫扇而笑,說道:“仲業不明今之形勢爾!”
說著,諸葛亮在輿圖前踱步,說道:“據斥候所報,司馬懿帳下有兵五萬余人,以其兵馬,依托宛城、淯水,如若堅守不出,足以據我。然可知為何張郃統數萬精銳步騎南下,不助孫權,反助司馬懿乎?”
文聘沉吟少許,說道:“丞相以為魏軍欲先敗我,而后再轉擊大司馬?”
“然也!”
諸葛亮心有所得,說道:“孫子曰,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今大軍舉八十萬之眾北伐,兵分四路而進。如我用兵,當先聚精銳以破弱,而后合重兵以凌強。”
“三軍之中,何部最弱?”
“我軍最弱?”
文聘若有所思,說道:“大司馬威震天下,而帳下龐豫州僅為護衛淮南之軍;大將軍兵出隴蜀,用兵老辣,且難以速破。故三軍之中,我軍最弱?”
“正是!”
諸葛亮語氣篤定,說道:“昔田忌賽馬,以上馬擊中馬,以中馬勝下馬,下馬戰上馬,故而勝之。當下曹叡欲大司馬不易,為今之計當先退弱兵,而后再勝大司馬。”
大軍兵分多路行進,繼而被一路兵馬所敗之事,在古今中外戰例中繁多,其中以明與后金的薩爾滸之戰最為著名。
今欲破解大漢北伐,曹魏最好便是采用劉曄之策,如田忌賽馬之故事,打一場屬于曹魏的薩爾滸之戰。
一旦魏軍能擊敗諸葛亮,荊、宛地區的兵馬可以作為機動兵力,投入到其他戰場。如依照曹叡之布置,張郃可率重兵東進,先擊退龐統兵馬,而后劫抄霍峻大軍。
至于陸遜本部,得知諸葛亮敗走消息,不敢與曹真對峙,將會自動率兵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