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芝攤開陳舊的上郡輿圖,說道:“相國,關西北部山脈縱橫,河套被鮮卑占據,欲為關中建屏障,當以橫山為界,恢復上郡諸縣。”
草原出現強盛的游牧民族時,以關中為京畿的王朝,會在北部建設三條防線,以為屏障與出擊之用。
從北往南依次為陰山、橫山、陜北三條防線,在漢唐北驅游牧民族之前,最多只有橫山、陜北二線,故常常會被匈奴、突厥殺入關中。
今南漢所接手關西的疆域,因南匈奴、鮮卑、東羌之故,僅有陜北部分防線,橫山已是淪陷,河套更是被鮮卑盤踞。
為了防備關中安全,更為日后收復河套,霍峻必須為南漢整理出一套契合實際的軍事制度,以及邊防體系。
“欲復關北舊土,恐怕不易!”
趙昂搖了搖頭,說道:“關北崇山峻嶺,匈奴、羌胡盤踞其中。今欲恢復疆域,則勢必要與諸胡交手。”
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淵與赫連勃勃皆為南匈奴人,劉淵趁西晉內亂,建立了匈奴漢政權;赫連勃勃借助鮮卑、匈奴之力,建立了胡夏朝。
二國之所以能建立,除了領袖的能力出眾外,更是因南匈奴從南遷起,常年生活在陜北、橫山附近,擁有廣泛的統治基礎。
至于宋夏對峙時期,在陜北出現的橫山羌,其早可以追溯到東羌。
東羌名詞概念,乃東漢王朝為與隴右西羌進行劃分,將東遷到陜北的羌人稱為東羌。
相較西羌,東遷的羌人漢化程度較高,且以農業為主,因生活在陜北地區,各部之間被山脈所隔開,形成不同的族群,在歷史上未形成統一政權。
故南漢欲建立邊防體系,恢復陜北、橫山二條防線,必須考慮如何對待南匈奴與東羌。
這種對待不僅是包括軍事層面,更有政治層面,南漢不能將匈奴、羌人二胡推到鮮卑那邊。
鄧芝沉吟少許,說道:“匈奴與漢關系甚密,諸族以劉為姓,不如劃分五部,效仿中漢之策,以為庇護邊疆之用。關北之諸羌不如且征且剿,編戶齊民,納入我漢治之下。”
聞言,霍峻用鞭遙指陜北高原,問道:“關北山嶺縱橫,河溝遍布,試問羌人欲為亂,我漢能制否?”
“且中漢以匈奴護邊,待鮮卑興盛,匈奴不能御,唯有依仗漢兵。今匈奴之卒羸弱,不及鮮卑胡騎,更不及我國精銳,令匈奴人護邊,恐空費錢糧。”
東羌如果好解決,怕也活不到宋夏時期了。東羌借助黃土高原封閉的地形,避免許多戰亂。南漢想清剿東羌,可以參考下胡宗南。
用匈奴人守邊,霍峻僅能用癡人說夢來形容這一計劃,如果匈奴人有守住家園的能力,不至于被鮮卑打得南逃。
須知南匈奴早期駐地在河套地區,而后遷王庭到美稷縣。及鮮卑崛起,南匈奴被迫南遷,最終到西河、上郡、太原一帶定居,仰仗東漢王朝的幫助,偶爾還會反叛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