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間,霍峻意味深長,說道:“滅胡御邊,需用天兵,胡人雜兵難為精銳。”
被霍峻訓了一番話,鄧芝放棄了自己用羌胡御邊的設想,請問道:“如東羌不能鏟除,匈奴人不足以用之,今當以何策御邊?”
霍峻整理腦中思緒,說道:“昔中漢滅北匈奴,以漢騎為主,胡騎為仆。我漢不如效仿中漢之策,將羌、匈二部化為仆從兵,主以漢兵為軍。”
東漢雖開啟了少數民族內遷的序幕,但不代表東漢在內遷少數民族上沒有可取之處。
在霍峻眼中,東漢在解決游牧民族問題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甚至其成功的經驗,一度被唐朝所沿用,即漢主胡仆的軍制。
東漢滅北匈奴的一系列戰役中,因東漢主要使用募兵制,故總兵力兵力不如西漢多。為了湊出可以北擊的士兵,東漢從南匈奴中抽調騎卒,作為漢軍的仆從軍。
從結果來看,東漢不僅滅亡了北匈奴,且動員軍隊付出的成本比西漢小。東漢為此還患上嚴重的依賴癥,征羌人打羌人,征匈奴打烏桓,最終導致少數民族不堪受壓迫,紛紛起兵反叛。
有東漢的成功經驗,唐朝吸取東漢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得以開創出獨特的城旁制,以及世襲都督州。唐朝之所以能征戰那么遠,依靠的是羈縻都督州,不斷征發胡兵作為仆從軍。
今霍峻手上的牌不多,他必須盡可能將羌、匈最大程度利用起來,建立起能保衛長安的邊防體系。甚至通過發展邊防軍事體系,組建起出一支能北擊鮮卑的軍隊。
“偉章粗記下!”
山丘上,霍峻負手踱步,說道:“南匈奴有數萬戶,昔曹操分五部遷守邊疆,出兵服役。時至今日,南匈奴多增,離石以東,汾水以北,大河左右,多為匈奴胡眾。”
“今為大事計,匈奴五部仍需分之。以中漢為故事,將匈奴分八部,擇貴人出任首領,改漢姓,送質子,世代承襲,拜為道都尉,聽命于郡都督。”
“東羌部眾離散,遣使招降首領,以三千戶為一道,由各部推選道都尉,道都尉之下者為部校尉,皆世代承襲,而后送呈戶冊、輿圖,修筑城郭,改漢姓,送質子。”
“邊郡效邵武郡之舊制,恢復北地、上、西河、安定四郡,以千戶為軍府,五千戶為軍鎮,于河谷險要屯耕,以為控遏諸胡。東羌、匈奴二胡,不出賦稅,從軍服役,聽候郡都督統率。”
讓羌胡漢化,除了改風易俗外,還可以用利益捆綁。大漢作為背書,讓首領世襲部眾,以保證他們家族權利傳承,以換取他們對大漢的效忠。
東漢治理南匈奴手段略糙了些,企圖控制匈奴單于,讓南匈奴聽命朝廷。早中期,因單于被東漢控制,部眾頗是聽話;但到了中后期,南匈奴中層利益無法得到保障,無法繼續效忠東漢。
吸取東漢教訓,霍峻選擇以深入手段控制南匈奴,將部落拆得稀碎,以部、道為單位,各層首領世代承襲。
至于遷民復邊,則是因陜北地區地形錯綜復雜,河谷眾多,僅用胡兵控衛邊境,不足以防備。且為了控制諸胡,必須在邊郡保持武力威懾。
府鎮制的話,則是從早些年的衛所制改進而來的新制,昔邵武郡治蠻夷,為了確保武力威懾,霍峻以所為基層單位,衛為上層單位,軍農一體,幫助大漢迅速穩固住荊西南。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