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為天下一統之后,首次統計天下人口的年份。其數目雖小于總人口,但總算是建立起覆蓋全國的統治,及天下徹底太平,隱戶將會不斷出現,戶籍人口歲歲都會增加。
匯報完工作后,諸葛亮拱手說道:“陛下,去歲為漢初治天下,今歲當降低賦稅,令各郡郡守勸民入籍,以斷人口、田畝為考科,如有懈怠,則治諸州刺史、諸郡守之罪。”
“丞相治政理國,朕甚是安心!”
劉禪合上奏疏,憨笑說道:“今既有口數,今后行戶稅,還是改行算賦?”
諸葛亮沉吟少許,說道:“昔之所以舍算賦,而征戶稅。實因百姓疾苦,常隱匿口數。如行戶稅,則能利于百姓繁衍,且少隱匿口數。”
“昔兩漢治世,因口賦、算賦之故,百姓常溺死幼嬰。今行戶稅有利百姓繁衍,廣占無主之田畝。然因按丁分田,故又可令其出米。”
繼而,諸葛亮上報說道:“今歲起行占田法,男子一人占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丁男課田五十畝,丁女二十畝,次丁男半之,女則不課。”
“每丁納粟二石,南方諸州納米;每戶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產布之鄉納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徭役則另算,年歲長者,可出錢代服徭役。因距離遠近,賦稅另計,且蠻夷則另算賦稅,不與漢同。”
在如何制定南漢賦稅問題上,諸葛亮與諸卿討論多時,且還與霍峻有過深入交流。
兩漢賦稅一脈相承,基本以重人頭稅而輕田租,本意欲讓百姓廣墾荒田,以來減輕人頭稅壓力。因而兩漢早中期賦稅財政尚能保持運轉,直到中后期流民增多,財政壓力激增。
在執行過程中,因重人頭稅之故,百姓有時不敢生子。且隨著天下可耕田畝的減少,過重的人頭稅反而會導致百姓流亡。
吸取兩漢賦稅失敗的經驗,南漢諸卿在諸葛亮的帶領下,改革新稅制,以戶稅為基本盤,以丁占田收田稅,并服以徭役。
兩漢以個人為征收單位,南漢以戶稅為基本盤,則主體征收者為家庭。此舉將會減輕人頭稅的壓力,甚至為了幫家庭分擔人頭稅,百姓將會踴躍生子。
在田稅上,依舊沿用兩漢好的策略,即以每丁納糧,而非以田畝數納糧,依舊能鼓勵百姓努力勞作。且隨著戶丁數的增加,將有助于納糧數目的增加。
經諸葛亮、霍峻改良出來的賦稅,以及貼近了唐朝的租庸調制。日后南漢因財政賦稅出問題,說不準還能基于以上賦稅進行改革。
賦稅不僅于此,經諸葛亮改革,南漢還有鹽、鐵、蜀錦、糖四項國營稅收,以來維持南漢當下的財政運轉。
聽著諸葛亮闡述稅收,劉禪漸有所得,笑道:“新稅頗有新意,有勞尚書臺上疏詳解各種稅賦來源。”
“諾!”顧雍領命道。
朝議末尾,蔣琬上奏裁減冗官,雖引得有些非議。但在諸葛亮強力推行,以及尚書臺諸官的配合,最終執行下去。
經數日通告、考核,朝廷淘汰了五百八十四名冗官,或被分配到地方任職,或是一次性領了五年的俸祿作為解雇費。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