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一些,你知道的,我已經開始服役。”喬治的謙虛恰到好處。
“我也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軍人,但是我的父親不允許。”斐迪南很遺憾,每個男孩都有英雄夢。
“你父親沒錯,跟一個出色的軍人相比,羅馬尼亞更需要一位合格的君主。”喬治希望得到斐迪南的信任,完全站在羅馬尼亞的角度上考慮問題。
如果費迪南是奧匈帝國王儲,那喬治巴不得斐迪南吃喝嫖賭無惡不作。
羅馬尼亞是俄羅斯拉攏的對象,喬治不希望未來己方陣營里,也有一個意大利這樣的貨色。
第二天早上,喬治在斐迪南依依不舍的告別聲中,和米柳京登上火車前往保加利亞。
和羅馬尼亞相比,保加利亞的情況更復雜。
通過圣斯特凡諾條約,保加利亞獲得了獨立地位,其版圖北起多瑙河,南至愛琴海;東起黑海、西至奧赫里德湖,并包括幾乎全部的馬其頓。
這是保加利亞歷史上的最大疆域。
柏林會議中,大保加利亞一分為三,其南部的東魯米利亞和馬其頓依舊是奧斯曼帝國的自治省,只有北部的保加利亞公國成為自治國家,名義上依然接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保加利亞公國自治的前兩年,由俄羅斯帝國駐軍管理。
1879年,在帝國專員德昂杜科夫科爾薩科夫的推動下,保加利亞通過特維爾諾沃憲法,建立俄羅斯式君主立憲制,根據柏林會議創建的保加利亞第一次國民議會,推舉德國巴滕貝格親王亞歷山大成為保加利亞大公。
亞歷山大青年時代在普魯士軍隊服役,1877年第十次俄土戰爭爆發后,亞歷山大才開始在俄軍服役。
亞歷山大的背景很復雜,他是德國人,但同時還是亞二皇后瑪麗亞的侄子,跟英國王室同樣有親戚。
柏林會議中,保加利亞大公的人選引發各方爭議,各國都希望能尋找一個和本國關系密切的人擔任保加利亞大公。
亞歷山大之所以被選中,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有多出色,而是因為他和英德俄奧都有點關系,在政治上并不明顯傾向于任何一方。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亞歷山大在各國之間搖擺不定。
1881年5月,亞歷山大發動政變推翻自由主義政府,廢除特維爾諾沃憲法,解散國民議會。
為了平衡國內勢力,亞歷山大開始謀求英國的支持,并歡迎德奧勢力進入本國。
就在昨天晚上,米柳京收到圣彼得堡發來的電報,亞歷山大正在與自由主義者接觸,準備成立聯合政府,一旦成為事實,將對俄羅斯非常不利。
“做好面對困難的準備了嗎這將是一個艱難的旅程。”米柳京做好了面對困難的準備,這對喬治來說同樣是考驗。
“沒關系,如果有人成為帝國前進的絆腳石,那就砸碎它”喬治冷漠,背叛者必須付出代價。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