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不僅是對普通人最友好的國家,對班廷這樣的精英人士,俄羅斯更具吸引力。
馬斯洛認為,人類在解決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就會追求尊重和自我實現。
在有些人的認識中,自我實現是可以用金錢和地位量化的。
有些人的自我實現則是星辰大海。
1926年的當下,俄羅斯是全世界最符合現代定義的國家,美國人吹捧的自由,和法國人標榜的皿煮,以及英國人最重視的秩序,統統被俄羅斯的“造福全人類”擊碎。
沒錯,俄羅斯現在的口號不是成為歐洲憲兵,也不是稱霸歐亞大陸,而是前所未有的造福全人類。
班廷在接受圣彼得堡大學的邀請之前,在多倫多大學醫學院擔任教授。
圣彼得堡大學給班廷寫了一封信,告訴班廷,如果你想讓你的研究讓更多人受益,那么圣彼得堡大學可以實現你的夢想。
俄羅斯不僅是班廷的夢想之地,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俄羅斯更是理想的烏托邦。
1920年經濟危機期間,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館每天收到的移民申請超過350份,至今已有上萬人從美國移民俄羅斯。
所以現在的情況就是,歐洲人在爭先恐后移民美國,美國人則是想方設法前往俄羅斯。
3月25號,《泰晤士報》記者托馬斯·格蘭特發表文章《警惕俄羅斯的誘惑》,引發廣泛關注。
托馬斯·格蘭特的目的是提醒英國重視人才流失,但客觀上卻讓更多人增加了對俄羅斯的了解。
工黨內閣下臺后,英國加大了對媒體的控制,對于有關俄羅斯的正面消息進行全面封鎖,報紙上只能看到俄羅斯的負面報道。
英國的媒體工作者還是神通廣大的,有些報道的立場就很難分辨。
比如俄羅斯對希伯來人的排斥。
排擠少數族群這種事,在英國妥妥的是負面消息,畢竟在英國的希伯來人也不少。
希伯來人在英國的風評,沒比德國好多少,很多英國人對待希伯來人的態度也是敬而遠之,否則巴爾福也不會把希伯來人一桿子支到中東。
巴爾福要是真為希伯來人著想,英國在全世界的殖民地那么多,有的是地方安置希伯來人。
所以俄羅斯排斥希伯來人的相關報道,在一些英國人看來就是正義的。
俄羅斯的誘惑也一樣。
先不說俄羅斯針對普通人的保障政策到底是不是居心叵測。
俄羅斯的工人是否因此受益,才是最重要的。
英國礦工為什么罷工?
不僅薪水低,而且工作沒保障,動不動就失業,這誰受得了。
托馬斯·格蘭特在文章中酸溜溜的說,俄羅斯自從推翻帝制后,從未出現過哪怕一次罷工。
連極小范圍的罷工都沒有,更遑論英國這種動不動就全國性的大罷工。
雖然跟俄羅斯相比,英國本土確實是小了點。
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俄羅斯工人對于他們的生活狀態是非常滿意的。
帝俄時代俄羅斯的罷工可是動不動就上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