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哥薩克——
比如希伯來——
又比如巴爾干——
俄羅斯為保證對巴爾干的控制力,在和巴爾干國家進行貿易時會主動讓步,即便吃點虧,只要整體上有利于俄羅斯也無所謂。
這落到某些陰陽人眼里,就是俄羅斯政府吃里扒外的證據,往好了說是利益輸送,往難聽了說就是寧與外邦不與家奴。
至于巴爾干對于俄羅斯的重要性,那肯定只字不提。
其實現在已經有一些苗頭了。
經濟危機爆發后,大量歐洲移民涌入俄羅斯,不乏來自英國的知名律師,以及名校畢業的所謂“專欄作家”。
英國人很擅長包裝,牛津劍橋動不動千年歷史,俄羅斯大公國還沒有出現呢,英國人已經開始高等教育了。
可英國對于近代科技的推動卻乏善可陳,只能拿基礎學科說事兒,就很奇怪。
英國的科技雖然不咋地,文科教育出類拔萃,尤其律師行業,對英國政壇貢獻極多。
看看英國政治是什么鬼樣子,就知道英國教育水平的成色了。
對于這些移民俄羅斯的所謂“高素質人才”,俄羅斯政府也很頭疼。
將它們拒之門外吧,不僅造成的影響極大,也不符合俄羅斯引進人才的初衷。
捏著鼻子引進吧,卻對俄羅斯的發展起不到應有的正面作用。
拉動gdp的作用還是有一些的,畢竟律師收費很高。
往好了說,也可以推動俄羅斯的法治進程。
但對于科學技術進步毫無作用。
至于“專欄作家”,跟多少有點用的律師相比,這個更是雞肋。
跟俄羅斯人比什么不好,比寫作。
英國固然有王爾德和莎士比亞,俄羅斯也有普希金和托爾斯泰,文學方面的造詣絲毫不差。
這些來自英國的“專欄作家”,如果老老實實寫專欄也就罷了,關鍵是很擅長夾帶私貨,各種移接木瞞天過海的技巧爐火純青,令人防不勝防。
所以和引進英國的“先進”文化相比,列昂尼德還是希望扶持俄羅斯自己的文化。
至少俄羅斯人在接受自己的文化時,不會水土不服。
更不會倒反天罡。
列昂尼德直接將文件翻到最后一頁,記住了申請人的名字:亞歷山大尤里耶維奇。
農民的兒子!
不知道為什么,列昂尼德看到“尤里耶維奇”這個名字時,感覺格外諷刺。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