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能怪貝當不信任喬治。
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風起云涌的時候,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也沒有好到哪兒去。喬治可以發誓,俄羅斯真沒有向法國殖民地輸出。
可無論喬治如何解釋,法國人是不會相信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法國為鎮壓摩洛哥叛亂,出動30萬法軍。
摩洛哥目前是由法國和西班牙聯合占領。
西班牙內戰期間,摩洛哥趁機再次叛亂,法國轄地也因此受到影響。
摩洛哥爆發叛亂的同時,法國在中東的殖民地和印度一樣陷入混亂。
雖然有很多證據表明,中東殖民地的反抗軍來自前奧斯曼帝國。
鑒于反抗軍的手法,和印度馬匪一模一樣,法國同樣有理由懷疑,中東反抗軍同樣來自俄羅斯的幕后支持。
這可真是無妄之災,喬治百口莫辯。
愛德華貝奈斯的環歐之旅沒有任何收獲,在回到捷克斯洛伐克后,愛德華貝奈斯面對國內的質疑聲無奈辭職。
繼愛德華貝奈斯之后擔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的埃米爾哈查內憂外患,繼蘇臺德地區之后,捷克斯洛伐克也開始出現德捷合并的聲音。
這又是《慕尼黑協定》的影響。
《慕尼黑協定》充分表明,英法沒有保護捷克斯洛伐克的能力。
既然這樣,與其等待捷克斯洛伐克在德軍的鐵蹄下淪陷,不如主動并入德國,至少可以避免捷克斯洛伐克遭受戰火荼毒。
也有人呼吁捷克斯洛伐克人應該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堅決抵抗德國的入侵。
可這樣零星的理智聲音,很快就被加入德國的聲浪淹沒。
一片紛紛擾擾中,1938年過去了。
喬治有預感,這可能是最后一個平靜的元旦。
瓦西里不認可喬治的判斷,堅信德國會在擊敗法國之后,繼續向英國本土發動進攻。
也不錯,至少喬治和瓦西里,在德國先打法國這一點上達成了一致。
“我們現在每個月的裝甲戰車產量是300輛,我們的裝甲戰車性能,也比德國的裝甲戰車更先進,德國人在擊敗英國之前不可能向我們發動進攻,除非德國人想再次感受腹背受敵的味道。”
瓦西里似乎并沒有意識到到,因為他主導的大清潔,俄羅斯這兩年的損失也很大。
效果肯定是有的。
通過自上而下的大清潔,帝俄時代遺留的官員和將軍們,除安德烈和彼得等人,都已經徹底退休。
新上來的,要么是具有沖擊力且高學歷高素質的年輕人,要么是在工作中提拔起來的實干家。
喬治還是保住一批人的,尤其是那些自身道德水準不太高,但是能打仗的老將軍。
年輕人雖然活力四射,但是經驗不足。
和喬治一樣,很多新提拔的高級軍官,對德國的擴軍強烈關注,建議俄羅斯先下手為強的將軍并不在少數。
這些將軍制定的作戰方案,要么是先打波蘭,要么是先打前奧匈帝國國家,最終集中兵力攻入德國,解除德國對俄羅斯的威脅。
這些方案的可行性還是有的。
但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如果俄羅斯主動向德國進攻,那么不僅俄羅斯的榮譽會受到損失,英法同樣坐收漁利,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俄羅斯進行指責。
別忘了俄羅斯和德國之間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的。
“一旦德軍無法渡過英吉利海峽,德軍就會調轉矛頭,向我們發動進攻。”
喬治現在要做的是積蓄力量,待德國進攻俄羅斯時,給予德軍迎頭痛擊,然后搶在美國參戰前,將德國徹底擊敗。
讓喬治沒想到的是,元旦剛過,羅馬尼亞王國就給了喬治一個驚喜,主動和德國結為盟友。
羅馬尼亞和德國結盟的條件是,德國承認羅馬尼亞對特蘭西瓦尼亞的占領,承諾進一步加大從羅馬尼亞王國進口物資的力度。
德國從羅馬尼亞進口的物資,主要是石油。
所以,這是一份會損害俄羅斯利益的盟約。
瓦西里第一時間給卡羅爾發電報,要求卡羅爾親自來亞歷山大,當面作出解釋。
讓瓦西里和喬治都沒有想到的是,卡羅爾居然以訪問美國為借口,拒絕來亞歷山大。
卡羅爾訪問美國不坐飛機,而是坐船,走達達尼爾海峽出黑海,經過地中海和大西洋去美國。
這一來一回,即便卡羅爾在美國不耽擱時間,最少需要兩個月。
“這個混蛋,我們必須讓他付出代價!”
瓦西里跟斐迪南的關系也不錯,同樣是看在斐迪南的面子上,一直沒有和卡羅爾計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