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可以解釋了。
法國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整整損失了一代人。
戰爭結束后,法國為彌補法國國內的人口不足,不得不加大了軍隊體系中外籍軍團的比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外籍軍團只有4.5萬人。
二戰爆發的時候,法國計劃動員600萬人,實際上只動員了170萬。
這170萬人,外籍軍團的比例高達30%。
法國誘惑非洲人加入外籍軍團的方式是入籍,在法國服役到一定年限之后,外籍軍團的士兵就可以加入法國國籍。
那既然目的是入籍,對于外籍軍團的士兵來說,為法國賣命和為德國賣命并沒有區別。
喬治接到的信息表明,德軍出動的第一批攻擊部隊,幾乎都來自法國和波蘭。
雖然波蘭人和德國人長得都差不多,區別他們的身份還是很容易的,因為那些波蘭人甚至沒有換裝,依然還穿著波蘭軍裝,使用的武器也是波軍的制式武器。
和德軍一樣,俄羅斯軍中也大量使用仆從軍。
尤其是來自高麗和澳大利亞的仆從軍。
上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征召了50萬澳新軍團。
俄羅斯還是比英國人有良心,只征召了20萬。
在對仆從軍的使用上,俄羅斯同樣比英國人有良心。
德軍南征北戰的時候,俄羅斯在邊境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雖然沒有像德軍那樣,幾乎將法德邊境全部覆蓋,但使用鋼筋混凝土修建了大量類似于比利時烈日要塞的永固工事。
這些永固工事的防御力非常強,即便被155毫米重炮的炮彈直接命中,也不會被直接摧毀。
比利時只有一個烈日要塞。
俄羅斯僅在邊境線附近,類似的要塞有12個。
費多爾馮博克看著沙盤上的布列斯特要塞發呆,一時間束手無策,不知道該如何啃下這個硬骨頭。
德軍分三路進攻,博克是中部集團軍群指揮官,指揮的部隊共計51個師,192萬人。
按照原有的計劃,中部集團軍群的任務是進入俄羅斯內部快速穿插,將邊境地區的俄軍殲滅之后,直插莫斯科。
計劃的固然好。
然而在執行的第一步,博克就遇到了大麻煩。
布列斯特要塞始建于183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布列斯特要塞得以完善。
世界大戰結束后,俄羅斯繼續對布列斯特要塞進行擴建,在原有基礎上又增加了機場和裝甲單位。
布列斯特要塞并不是一個單獨的要塞,而是由分別建在四個島上的要塞組合而成的要塞群。
這四個島由布格河和人工運河分割而成,各個要塞四周均有河流包圍,要塞之間使用橋梁連接。
俄軍不僅在要塞內囤積了大量武器裝備,而且還在要塞周邊修建了可供裝甲戰車出入的通道,甚至為裝甲單位單獨修建了堡壘。
“在我們獲得制空權之前,我們不可能攻占這座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