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們,冷靜點,你們肯定不是來吵架的。”
喬治提醒丘吉爾,憤怒無助于解決問題。
瓦西里的怨氣那么大,發泄一下是應該的。
既然是求人,總得有求人的態度。
“大公爵,你需要我們付出什么樣的代價,俄軍才能恢復進攻”
小羅斯福務實,他現在已經上了賊船,中途不得溜號。
“如果此時被包圍的是圣彼得堡,或者莫斯科,你們會主動向德軍發動進攻拯救俄羅斯嗎”
喬治淡笑,另一個時空的英美,是在俄羅斯和德國血戰了整整三年之后才在法國登陸。
俄羅斯和德國血戰的時候,美國人在忙著和德國做生意,英國人在北非跟隆美爾玩捉迷藏。
北非意軍最慘的時候,兵力只剩下兩個師,英軍只要全力進攻,北非戰役最多不超過半年就會結束。
丘吉爾眼看北非戰役即將獲勝,干脆把北非英軍主力調往希臘,于是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停止進攻。
隆美爾到北非之后,英軍干脆連演都不演了,直接當起了隆美爾的運輸大隊長。
就這樣整整拖了三年,直到俄羅斯拼到幾乎油盡燈枯,開始戰略反攻,英國和美國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戰場。
想起俄羅斯傷亡的近3000萬軍人,喬治沒資格替他們原諒敵人。
這里的敵人,也包括大英帝國。
“當然會!”
丘吉爾的厚顏無恥讓喬治嘆為觀止。
“如果不是為了幫助俄羅斯,我們的軍隊根本不會在法國登陸。”
“你好意思說是為幫助俄羅斯”
瓦西里也難以置信。
“不然呢”
丘吉爾理直氣壯。
這么說似乎也并沒有錯誤,畢竟英美聯軍的確將一部分德軍吸引到法國南部。
但如果說英軍是為給俄軍解圍才登陸,那就是倒果為因了。
喬治不跟丘吉爾吵架,對小羅斯福還是挺有興趣的。
另一個時空的小羅斯福是死在自己的第四個總統任期內,如果讓小羅斯福完成自己的第四個任期,喬治也不確定小羅斯福能否將美國帶上另一個高度。
世界警察還不夠高嗎
真不夠。
如果不是小羅斯福突然去世,杜魯門就沒有機會接替小羅斯福擔任美國總統,丘吉爾也就沒機會兜售他的“冷戰”體系,世界將會是另一個樣子。
這也就可以解釋,丘吉爾為什么一下飛機就開始搞事情了。
小羅斯福來俄羅斯的目的很明確。
丘吉爾不知道小羅斯福要和喬治談什么。
但如果真讓小羅斯福和喬治就未來世界的格局達成一致,那么不管未來世界是什么樣,英國都將徹底被邊緣化。
所以丘吉爾的理念一直很堅定,只有世界處于動蕩不安中,英國才能生存下去。
這也不是丘吉爾決定的,而是英國的實際情況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