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逼迫法國將法屬東印度割讓給俄羅斯,那么俄羅斯和昂撒匪幫又有什么區別。
另一個時空的英美憑借自己的話語權,對俄羅斯極盡污蔑之能事,不僅柏林是他們打下的,集中營也是他們找到的,好像俄羅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報復德國人,只制造了卡廷森林慘案。
現在話語權掌握在俄羅斯手中。
喬治也不會污蔑英國和美國,只把英國人和美國人自工業革命開始后干的事都說一遍,功過任人評說。
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
“不如我們聯合德國,把英國人和美國人干掉算了!”
瓦西里不想這么麻煩。
喬治不想說話。
俄羅斯的陸軍和空軍確實實力強大。
就俄羅斯海軍那幾艘軍艦,拿什么打過大西洋
不吹不黑,且不說76天一艘航空母艦的美國。
以俄羅斯海軍的實力,連皇家海軍都打不過。
“法國殖民地民族自決,英國呢”
瓦西里承認,喬治的描述,對他更具誘惑力。
“英國如果不同意,就等著接受全世界的指責吧!”
喬治冷笑。
有些事,不是你不想干,就可以不干的。
英國就算不同意,能保得住海外殖民地嗎
或者直白點,印度還能給英國創造多大利益。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早已入不敷出,如果不是歷代首相擔不起罵名,英國早就把印度放生了。
印度人自以為“非暴力不合作”是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王炸。
現實卻是俄羅斯在獲得對歐亞大陸的絕對控制力之后,英國已經失去了實施大陸均衡政策的基礎,對于印度的人力資源,不再像以前那么迫切了。
以前英國需要印度的人力資源撐門面,維持日不落帝國的尊嚴。
兩次世界大戰充分證明了印度軍隊的戰斗力,如果印度連最后一點人力資源的優勢都喪失殆盡,印度就是英國的雞肋。
俄羅斯在北非積累了豐富的輸出經驗,如果英國不想體面,不想讓海外殖民地民族自決,俄羅斯可以幫助英國人體面。
丘吉爾確實如喬治所料,對喬治要求的民族自決不屑一顧。
這是英國的內政。
歷來只有英國干涉他國的內政,什么時候輪到俄羅斯干涉英國內政了
小羅斯福從實力的角度出發,希望丘吉爾慎重考慮喬治的意見。
“沒有任何國家能強迫英國做不愿意做的事。”
丘吉爾轉頭去找戴高樂,希望和法國再次結盟,對抗俄羅斯的壓力。
“首相閣下,我決定響應大公的號召,允許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在民族自決的前提下,決定自己的命運。”
戴高樂的決定,出乎丘吉爾的意料之外。
“為什么你為什么這樣做”
丘吉爾一臉兇狠。
“首相閣下,這和你無關。”
戴高樂冷淡,對于和英國結盟沒有絲毫興趣。
對于結盟這件事,戴高樂深惡痛絕,如果法國沒有和英國結盟,法國也不會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這也不能全怪英國。
畢竟當時法國也想洗刷普法戰爭戰敗,給德國帶來的恥辱,所以英法當時結盟是一拍即合。
英法結盟是為了對抗德國。
丘吉爾提議結盟,卻是為了對抗俄羅斯。
除非戴高樂瘋了,戴高樂才會這么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