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安城之外,有邊鎮守護著大唐,大量的兵馬駐守在邊鎮之上,有驍勇善戰的將軍率領,即使大唐遇到了他國的進攻,也會將危險阻擋在長安城之外。
對于皇帝的做法,朝堂之上的臣子顯然無法理解。
但是也有一些臣子心中已經猜到了什么,畢竟天下也有聰明之人,能夠在大唐朝堂之上擔任要職的人,更有敏銳的政治嗅覺。
再加上此時唐玄宗李隆基的做法,無疑更加確定了他們心中的猜測。
一日朝會的結束,百官皆陸續的走出了未央宮,三三兩兩的官員聚集在一起,一同向皇宮之外走去。
同時也在低聲的交談著
“很顯然,皇帝也已經察覺到了邊鎮之患,已經開始準備了”
“在這幾十年之中,朝堂任由邊鎮將領肆意發展,而在一些邊鎮之中,一些將領所擁有的兵馬大大超過了朝廷”
“在前一段時間,河東節度使安祿山多有不敬天子之事,被當地官員揭發至朝廷,從此便可以看出,如今的大唐已經充滿了危機”
“不過還好,雖然近幾年陛下怠于朝政,但是隨著永安公主的返回,陛下再次勤于政事,并且對邊鎮之患心中警覺,并且做出了一定的應對”
“”
此時的白止也已經從驪山神鳥殿來到了有愛公主府,對于皇宮中唐玄宗李隆基的做法也有一定的認同。
在歷史上,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之時,便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清君側的目標便是楊國忠。
但是此時的丞相楊國忠已經被唐玄宗李隆基罷黜,就是不知道安祿山還會不會以這個理由發動安史之亂。
時間緩緩的流逝,朝堂之上終于做出了對藩鎮的應對,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讓河東節度使安祿山盡快來到長安城覲見,并且不準帶領兵馬。
至于理由,便是以安祿山為大唐領軍作戰,戰功赫赫,皇帝要在長安城皇宮之中對安祿山進行封賞。
并且以詔書的形式昭告全國,以此表明皇帝對安祿山的贊賞。
此乃陽謀。
在某種程度上,安祿山豈能看不出長安城的形勢變化自然也知道此次皇帝召他入京,定然是一場鴻門宴。
但是又不得不來,不來,便是違抗皇命,而來了,恐怕性命不保。
“如此應對會不會激起安祿山的反抗”
永安公主府之中,李歆霓疑惑地看著一旁的白止。
“必然會引起安祿山的反抗”
白止點頭,非常肯定的說道。
聽到白止的回答,一旁的李歆霓連忙看了過來,等待著白止的解釋。
“不要再抱著僥幸的心理了,安祿山本就不是大唐之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經過如此長的時間積蓄力量,也有了反抗大唐的底蘊,必然不會放過的”
“不過是早晚的問題”
白止解釋道。
安祿山本來是突厥人,在大唐初年一部分突厥人雖然投降了大唐,但是他們仍然不是真心的歸降大唐。
因為他的人生際遇,使安祿山自己擁有了如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