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按照瓜皮帽指的路,朝著東條子胡同走去。
京師同文館和大名鼎鼎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都在這條胡同,可以說,這條胡同見證了晚清從洋務運動開始的潮起潮落。
如今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按照條款,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稱外交部,地位超然于六部之上,和內閣、軍機處加在一起,是大清的命脈所在。
而京師同文館,作為最早的近代學校,隸屬于總理衙門。
從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的天津條約開始,就規定內容要以英文為主。所以恭親王奕上奏申請開辦了這樣一所朝廷直屬的學校,開始主要是培養懂外文的人才,后來也增設了如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等西方的“新學”。
可惜在八國聯軍侵華的庚子國難里,這所學校也受到了沖擊,停辦了一年多。但學校終究沒什么值錢的東西,所以相對而言,同文館所受的沖擊已經是很小了。
這些事情李諭是知道的,但當他走在如今的北京城里時,是真真正正的感覺恍若隔世
總理衙門離著后來的東單、協和醫院都很近,但李諭之前并沒有來過這條胡同,問了半天路,才拐了進去。
沒多遠,他就看到了同文館的大門,規規矩矩,算不上氣派。門口站著一個穿著補服的官員,大概是個六七品的官,正指揮幾個雜役收拾東西。
李諭走到邊上往里瞧了瞧,確實有點雜亂。
官員看到李諭,以為是閑雜人等,呵斥道“干什么的這里是什么地方知道嗎”
李諭沒空和他拐彎抹角,單刀直入“我來找點活干。”
官員疑惑地打量了一下李諭,問道“找活干你會干什么”
李諭估摸著他也是總理衙門的人,于是說“我從天津租界過來,略懂英文,也懂得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西學。”
“哦”
官員很驚訝,試探了一下“你懂英國話”
李諭立刻自我介紹“yesynaisiyuhatudidofouyou”
“哦”此處是代表驚訝的揚聲
官員這次是真的驚訝了,“你在新學堂里上過學”
李諭連忙稱是。
官員道“那你來的正好,本官是禮部主事何方續,正愁找不到人,你懂西學最好。總理衙門現在抽不出人手,我也是臨時過來幫忙的,你就先打打下手,等他們的人抽出時間來,再給你具體安排。”
李諭道“那最好不過。”
官員想了想說“現在我這沒有人懂西洋那些玩意,藏書樓還沒人管,你先去整理下書冊,我想你應該可以搞明白。至于工錢嘛,按照短工的標準,先給你每日50文錢。”
李諭一口老血差點吐出來,一天才50文錢,一個月就是1500文,現在銅價低,折合銀子也就是一兩而已。
不過想想這已經是清末普通打工族的日常寫照了況且禮部是出了名的清水衙門,一個禮部正六品的主事,俸祿算下來一個月就5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