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見慣了的x、y、z以及諸多數學符號竟然都沒有,代替的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符號,還有就是甲乙丙丁、子丑寅卯連加號和減號都沒有更別提什么積分符號、微分符號dx或者對數符號n
曾經無比熟悉的s、s也全都木有了
猛一看真是天書難度真心就像一堆鬼畫符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拿了一本神秘的煉丹書籍。
李諭研究了好半天,才看出端倪。
此書的翻譯者他是知道的李善蘭老先生。
我們平時所用的“函數”、“積分”、“微分”、“代數”、“坐標”、“切線”、“軸”等耳熟能詳的數學名詞,都是他最早翻譯出來的。
應該是考慮到國人的接受能力,李善蘭并沒有直接引入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字母。他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法子阿拉伯數字用中文的“一、二、三、四”代替;而26個英文字母,則是用天干地支來表示,就是“甲、乙、丙、丁”,一共22個,再加上“天、地、人、物”,湊夠26個。
還有就是積分符號“”,用的“積”字的偏旁“禾”;微分符號dx自然就是“微”字的偏旁“彳”。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abxdxabxdx,用李善蘭發明的方法,這個公式就寫成了禾甲乙天彳天=甲乙禾天彳天。
李諭還發現大清的分子分母竟然是反著寫的上面是分母,下面是分子也似乎有點明白為什么要讀作二分之一了,因為當時人們的書寫習慣,是從上往下,從右往左。
還有個讓李諭感覺很別扭的點書里的加號是形如大寫的“t”,然后“t”反過來就是減號。
哎,如果各位看過大清的數學教材,一定頓時覺得手里的數學課本親切和藹了很多
摸清了規律,李諭總算是看明白了這本書,天書瞬間就成了,書中涉及的數學知識對于他而言,真的是太簡單了。
正研究得津津有味,門外傳來了兩人的腳步。
來的是范熙壬和朱獻文,二人都是大清的舉人,范熙壬還是范仲淹的32世孫。
朱獻文年齡比范熙壬要大,但范熙壬家世顯赫,五年前1897年與父親同榜中舉,朝廷授予“父子同科”的金匾,名氣大得很
而朱獻文則是在地方推薦下進的國子監,也就是所謂的“拔貢”生,雖然拔貢生的地位并不比舉人差,但實際考出來的人終歸腰桿子要硬一些,所以朱獻文對范熙壬表現得頗為客氣。
朱獻文說“任卿范熙壬的字這么早就來同文館,還是要學西洋的數學嗎”
范熙壬道“沒錯,早年我在恩師香帥的自強學堂里學過數年,現在剛剛學到所謂微分與積分,可惜洋人的槍炮亂了節奏。”
香帥就是張之洞。
范熙壬的言語中頗為氣憤,似乎也沒有尋常百姓對洋人那般驚恐害怕的感覺,應該也是受到張之洞的影響。
朱獻文嘆了口氣道“我也花了三年多學習洋文,但諸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總覺太過深奧,腦中總想與諸子百家印證,但更不得其法,要是如你一般年輕就好了”
朱獻文馬上30的人了,辛辛苦苦學了好幾年洋文,又讓他從頭學解方程、力學三定律、酸堿鹽的確是難為他。
范熙壬年輕氣盛,卻不這么認為“聽聞現在慶親王還有榮中堂都在學習西學,他們的年齡可比獻文兄大得多。”
慶親王奕劻現在執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榮祿則是領班軍機大臣,是大清權力最頂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