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韙良也接到了官學大臣張百熙的通知,下午來到了位于景山東側剛剛掛牌的京師大學堂。
張百熙之前是戶部尚書,絕對的實權部門,清廷讓他充任管學大臣,足以看得出對大學堂的重視。
丁韙良是西學總教習,他到的時候,中學總教習吳汝綸、副總教習辜鴻銘,以及譯學館總辦嚴復和副總辦林紓都已經到了。
張百熙坐在上首,首先道“有勞各位近日的操勞,大學堂籌辦事宜已經全部妥善。招考工作迫在眉睫,新學堂要有新氣象,希望大家盡心盡力為朝廷辦好選拔人才的重任。”
現在的京師大學堂的確是“新氣象”,雖然早在四年前,也就是1898年京師大學堂已經成立,但是很快因為戊戌政變后清政府恢復舊制,也就也一度陷于停頓。
當年學生不及百人,大學堂原定開10科,實際也只辦了詩、書、易、禮四堂及春秋二堂,每堂不過10余人,所學內容仍舊是孔孟經書和朱子理學,性質仍近似于舊式書院。
而且,因為恢復了八股取士制度,大學畢業生只有參加科舉考試得中后,才能進入仕途,故一到科舉考期,學生紛紛請假赴考,學堂形同虛設。
這次張百熙吸收了過往失敗教訓,一開始便詳細制定了京師大學堂章程,明確規定了從考學、上學、畢業分配到懲罰紀律、學習內容等等一系列制度。
雖然從目前的輿論看,仕子們還沒有完全接受大學堂這個新事物,但是總歸要好過四年前。
吳汝綸道“能為大學堂盡心竭力,是吾等應盡之事。”
辜鴻銘等人也都隨聲附議。
吳汝綸是蓮池書院院長兼主講,蓮池書院即“直隸書院”,是雍正年間李衛所建,隨后逐漸發展成了整個北方最高學府。中國最后一名狀元劉春霖就曾經在此學習十年之久,也是吳汝綸的門生。
張百熙道“有各位主持工作,我也就放心了。既然是新學堂,考取方式自然也不應再照習科考,按照之前的幾位的奏議,我認為確實應當多學科共同出題,中學之題目與西學之題目均應考察,合格者方能錄取。”
張百熙拿出一份手寫稿,繼續說“經過我這些日子結合各位呈上的建議整理,資建議考試題目為修身倫理大義一篇、教育學大義一篇、中外史學十二問、中外地理學十二問、算學比例開方代數六問、物理及化學六問、英文一篇或日本文論一篇。各位認為如何”
京師大學堂有史以來第一次考試,考核內容還是很全面的,按照現代話說就是有語文、教育學、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及外語。
除了教育學比較新鮮,其他的和一百年后的科目設置還是很相近的。
怎么樣,是不是感覺很有信心
丁韙良是上過美國大學的,點頭道“以大學的入學考試而言,非常合理。”
嚴復也曾留學英國,并且在福州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都當過洋文教習,對中西學教育都非常了解,也贊同道“科目設置合理。另外我想問,管學大人,我們該如何確定錄取標準”
張百熙敲定主意道“既然新氣象,當然是按照西洋之百分制,滿分為全格,六十分為及格。”
這是中國高等學校以60分為及格標準計算學生考試成績的開始
無數大學學子們也是從這一天開始為了六十分狂呼萬歲。
嚴復還是不太放心“大人,現在通曉西學各科之人才并不多見,尤其是洋文,恐怕能用英文或日本文寫作之人并不多。”
“嗯”張百熙點頭道,“我已經考慮到這一點,如果確實不懂外文者,可以選擇不做外文題,但其他科目分數需要較高才可。且算學、地理學、物理、化學幾科,也可以只答數語,舉一反三母取求備,十事對九以待通才。畢竟是辦學之初,錄取條件可以適當放松。”
不過即便放松了條件,大清能有這些學問的人也并不多。
林紓繼續問道“按照預定規劃,需錄取200人,如報名人數不夠,或者成績達標者不夠如何是好”
中學副總教習辜鴻銘聽了卻說“不及格當然不能錄取,如果人數不夠那也沒有辦法,總不能招上一幫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