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數學就是數學,太純粹了,數學家其實很少為了某個現實問題動腦筋,因為對他們來說過于簡單,沒有意思,不想浪費時間
如今有了龐加來數學工具,其實求解三體問題就相對簡單了,真的就成了一個較為普通的數學問題懸賞征稿。
只不過當時看明白龐加來的文章的人也不多。
李諭的心情稍稍平復,看來只不過是一個小插曲。
他拿出泰晤士報,再次看了看懸賞的問題
“具有任意多個天體的系統,相互之間作用力滿足牛頓定律,在任意兩個天體不發生碰撞的情況下,試給出每個天體的坐標,這個坐標可以以時間的某個已知函數作為變量的級數表示,并且對于所有的取值,該級數是一致收斂的。
另外,對于過往的太陽地月系統給出具體的時間函數分析。”
這個問題比當時龐加來的問題有一點點簡化,而且最后多了對我們最關心的所處太陽系的模型分析。
太陽地球月亮,本身就是個簡單的三體系統。
說起來,人類對于類似簡化的三體研究由來已久。
最初的最初就是因為研究月亮而起。
都是月亮惹的禍
兩百年前牛頓大神早早就創造了萬有引力定律,但是看公式就知道,研究的都是兩個天體之間的運行問題。
利用微積分和萬有引力定律求解兩個天體的運動軌跡不要太簡單但是當牛頓加上月亮后,問題瞬間就變得復雜無比。
這就是最早的三體問題研究。
牛頓當年曾經說過一句話“除非研究月球,我的頭從來沒有疼過。”
可以理解為大神的倨傲,但也的確反映了大神的無奈。
牛頓之所以研究月球也是有來頭的。按照開普勒定律,行星的運動軌跡是個橢圓,所以存在近日點和遠日點,當時各大行星的橢圓軌道已經算遍了。
月球的運行軌跡自然也是橢圓,同樣存在近地點和遠地點。
按照牛頓大神的計算,近地點,也就是超級月亮每178年左右會出現一次。
不過這個結果很離譜,因為按照實際觀測,兩千年前人們就發現超級月亮9年左右出現一次。
計算結果和實際情況誤差都差出一倍去了,顯然離了個大譜。
牛頓大神始終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只好擱置。
不過擱置肯定不是辦法,因為航海對于位置的測定非常重要。
當時海上測定緯度很好辦,靠北極星和太陽就可以。
但是經度的測量卻需要準確知道時間,然后利用月亮軌跡的變化計算,即所謂的月距法。
所以說月亮惹的禍還是得解決
牛頓之后就是大神歐拉和拉格朗日出場。
大神出手就是不同尋常,兩人成功解決了限制性三體問題,所謂限制性,就是有一個天體的質量比較小,對其他兩個大哥起不到影響。
兩位大神給出了限制性三體問題的五個特解,解決了簡化的日地月系統。
對了,限制性三體問題的巔峰就是發現了海王星。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