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慈禧并不關心光緒,但光緒的一舉一動都要向她匯報,添個教習當然也要親自過問。
可能也是一種畸形的“相愛相殺”吧。
儀鸞殿,奕劻帶著二人見到了慈禧。
慈禧頗有深意地說“李諭是吧,我們也算見過面了,你的本事我是知道的。既然又是慶親王推薦,底細也干凈。但我還是要告訴你,什么該教就教什么,什么不該教就不要教什么。”
慈禧只是想把光緒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傀儡皇帝,如果涉及變法內容,肯定斷然不能接受。
慈禧的觀點其實確實偏向日本的憲政改革,天皇權利依然極大。雖然政體上比歐洲封建,但對科學技術等西學也比較推崇。當然,都是相對而言。
不過若是真要施行政令學日本,慈禧頑固的思想也就無法更出一步。
“謹遵太后旨意。”李諭本身也不懂政治,讓他講也講不出什么。
慈禧撫著手上的指套“知道了就好。”
然后她對崔玉貴說“崔公公,帶著他們去見皇帝吧。”
“喳”崔玉貴對李諭說“隨我來。”
奕劻不可能一起去瀛臺,現在朝中大臣對光緒的態度非常微妙。畢竟都是讀了圣賢書,對光緒依然尊重,即便慈禧讓他們去瀛臺,看到如此光景的皇帝,心中也無法接受。
可太監們就不一樣了,見風使舵,甚至敢對光緒出言不遜。
蓬來今始到,真在水中央。
瀛臺本來是個風景絕佳的好地方,如今卻成了皇帝的宮廷牢房。
李諭遠眺過去,亭臺樓閣,軒榭廊舫,四面臨水,像座海中仙島,瀛臺的名字亦由此而來。
明清兩代對瀛臺的建設廢了不少心思,歷來是帝王、后妃的聽政、避暑和居住地。
如今瀛臺不僅僅住著光緒,瑾妃也住瀛臺。只不過光緒住在涵元殿,即所謂的“陵殿”;瑾妃住在香扆殿,在涵元殿南,隔開兩個大院子。沒有慈禧太后的命令,兩人不可能見面。
瀛臺與陸地只有一座小橋,守衛日夜站崗。
“給咱家讓開吧。”
守衛們肯定認識崔玉貴,進瀛臺要么“刷臉”,要么得有慈禧的命令方可。
雖然眼中沒有光緒,不過表面上的禮節還要遵守,崔玉貴等人一起給皇帝行了禮,光緒看到崔玉貴就沒什么好氣,并不想讓他立刻站起來。
崔玉貴跪在地上許久,聽不進光緒的聲音,抬起頭說“萬歲爺,是太后讓奴才來的。”
按道理太監給皇帝下跪不能抬頭,光緒看到后心中有氣,但想想還是沒有發作,于是說“平身吧。”
果然崔玉貴搬出慈禧就管事。
幾人站起身后,光緒迷離的眼神才看到崔玉貴身后多了兩人,其中有位還是曾經的英文教習張德彝。
另一個年輕人竟然也有點眼熟。
崔玉貴說“萬歲爺,太后老佛爺說了,以后要讓這位李諭先生當您的西學教習,定期會給您上半個時辰課。”
“李諭”光緒印象中記得這個名字,他曾經讓人給帶進來過報紙刊物。
光緒站起身,跑到書桌邊,翻出幾張報紙。
李諭發現光緒皇帝竟然光著腳沒穿鞋,現在天氣轉涼,可他似乎毫無察覺。